“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自己阐述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一件下流的事。”

[艺术大于感性]李松松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倪妮  |  阅读:

 
李松松,1973年生,北京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参加过“麻将——希克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迪奥与中国艺术家”、“新世界的秩序/中国当代装置和摄影”等展览,近年一直在探讨公共图像与架上绘画之间的转换关系问题。
 
你是如何走上艺术之路的?是什么激发了你对艺术的热爱?
 
我15岁的时候考上中央美院附中,那时候的理想就是想做一个画家。我从小还算正常,幸运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秉性选择喜欢做的事情。艺术可能会让你觉得比较自由,因为我觉得艺术家本身的性格都是那种不是特别认同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矩,甚至有一种微微的反社会倾向。
 
你逆反吗?
 
我挺逆反的,但属于隐藏得比较深的。
 
在作品中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其实我不这样看待艺术这项工作,好像艺术家就是一个急于表达的人,或有一个核心观念来驱动你去表达。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自己阐述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一件下流的事。我也不去界定自己是什么风格,这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
 
你的作品的独特风格是什么?
 
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识别系统,比如每个人不光是脸,还有自己的身材、声音、表达习惯、穿衣习惯等,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而艺术工作跟人怎么长是一样的。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个风格”是一个狭隘和偏颇的观点,被人们放大了。
 
如何寻找或激发创作灵感?
 
我不相信灵感,如果相信的话,你可能会在我的工作室里发现一个宗教祭拜的小场所了。我还是在借助理性来工作、学习。艺术绝对不只是一个感性的事情。
 
你排斥商业吗?排斥将你的作品和商业价值挂钩吗?
 
从历史上看,它也从来没有不挂钩过。
Tags: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