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变艺术品为特殊商品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延伸作品的影响力,是面对当代生活的结果。这里的问题是:影响力只意味着作品被消费,而不意味着作品被解读。”

[“多”与“少”]王光乐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冯昭  |  阅读:

 
王光乐,1976年生,福建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09年举办首个个展,并当选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青年艺术家。近年来尝试着去探讨“多”与“少”的微妙统一和互不干涉的并存关系。
 
你是如何走上艺术之路的?是什么激发了你对艺术的热爱?
 
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画大轮船,同学们都徒手画线条,我用尺子来描轮廓线,老师表扬我的线画得最直,作业得了满分,这大大满足了我的自尊心,从此就与美术结缘。小学初中出黑板报,父亲的工艺厂也让我画图纸,考美院附中,上美院,签画廊,就此走上了艺术之路。在这个过程里只有一次抉择: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美编,一天坐班八小时,我在想,是每月拿固定工资还是零搞碎打找活但能自由安排时间?三个月后我就辞职了。这时我发现我的幸运在于,我的性情即我的原则:画画第一,其它随便。
 
把热情都消耗在画画的原因,可以回到“三年级”的那个例子:我在画画中找到了自己,得到自尊,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人——这些都是美好的感觉。
 
对艺术的理解是什么?
 
把艺术放到“文化/经济”的范畴里来比较好理解,艺术的边界在今天已经等同于文化了,经济是硬件的话,艺术就是软件。它的这个性质让人觉得抽象,但其实我们每天都与抽象打交道,当你很物质很具体地生活,比如买一件衣服,你可能是为保暖、美观、虚荣、身份等去买,但你买的还是主观的印象感受——艺术家处理的正是这类情感,艺术正是对这类人类情感的组织、制造、汇总、调剂等。
 
对你的艺术观影响最大的人或思想是什么?
 
马丁·路德说:“假如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这类绝对主义的、注重过程的思想总能让我心灵颤动。
 
从“水磨石”系列到“寿漆”系列,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这两个系列的作品确实是有一种共同的观念,我叫它“无区别”,佛教里叫“分别心”,《圣经》中说的是“信靠”,儒家是“不惊、毋意”,心理分析叫“整合”。这个观念不是新发明,但是说起来还是很麻烦,所以我会用不同的视觉形式来表现它。
 
你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并不是艺术家应该追逐的,艺术家跟随使命感来实现学术上的价值。麻烦的是,今天没有什么价值能不通过市场来体现。艺术家变艺术品为特殊商品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延伸作品的影响力,是面对当代生活的结果。这里的问题是:影响力只意味着作品被消费,而不意味着作品被解读,声名远扬的作品可以是名实分离的。这不能怪坏的艺术品,只能怪流通坏艺术品的市场:因为这还不是一个基于亚当·斯密所言的交易基于同情的市场。
 
Tags: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