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其实并不神秘,也不一定依赖高科技。
张永和:环保不一定依赖高科技
1990年代初期,我创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应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建筑实践之一,那时,中国基本是国有设计院一统天下。
我和我的父亲张开济做的建筑就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他做的基本上是古典建筑,我做的是当代建筑。但我们俩的城市观是很接近的,其实在这方面我也受了他很多影响。我们都认为城市应是由连续的建筑肌理构成的,而不是空场上的一组不相关的物体。
现在多数中国城市走的恰恰是简单的物体林立的道路,大部分的城市建筑是各自为政的。这种孤立的建筑不但造成城市视觉上的凌乱,也破坏了城市人流的连续性。
目前中西方的差距主要是在城市方面和建筑技术方面。低碳城市观念在欧洲是被普遍接受并推行的,而中国今天的房子常常是新颖的外表后面藏着一个落后的结构体系,更谈不上节能减排的设计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再好看的房子都是用来住的”,建筑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建筑不是雕塑,盖房子首先是为了人在其内部生活和活动的。
其实,一旦有机会进入一个建筑,进而使用一个建筑,对它的认识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外形上。合理的使用与审美也不矛盾,欧洲建筑事务所Baumschlager Eberle在北京万国城小区设计的几栋高层公寓就把户型的合理性和舒适性、能耗上的可持续性(利用地热),及外立面的独特性都结合了起来。
目前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兴起一股兴建摩天大楼的高潮,而这个高潮在欧美早已成为历史了。摩天大楼是建筑类型的一种,在密度极高的城市中心区有其存在的逻辑性,但对应密度问题也有其它手段。未来的人居环境将是多元的,是不同城市密度和不同建筑高度的混合。我的事务所“非常建筑”正在深圳设计200米高的深圳电视台大厦,我们提出摩天楼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如在南方就必须考虑遮阳的问题。我们要设计一栋具有南方特色又是绿色的摩天楼。
技术在创造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将起着长期的作用。建筑的重量能减轻吗?建筑是不是可以成为软的?建筑是不是能动?诸如此类的建筑挑战都与技术有关,但技术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生态、环保其实并不神秘,也不一定依赖高科技。一个低碳的社区和城镇一般都具有以下的基本要素:适当的密度(人口太低了不行)、适当的尺度(街道太宽或太窄了都不行)、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使用是混合的(如建筑竖向的组织可以是底层商业区、中部工作区、顶部居住区;街道是有组织地人车共享)以及发达的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
建筑首先应该是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接。其次是要有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好的建造质量,根本不用刻意去引人注目。做到了这些,起码就向完美走出了第一步。
(张永和,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主持了中国最早的私营建筑设计机构“非常建筑工作室”,其设计理念深受西方理性主义的影响。参与设计了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
张开济,中国著名建筑师。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成就了北京许多标志性建筑,代表有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台、北京科普展览馆等,被评价为“设计了半个北京城”。2006年去世,张永和为其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