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换妆”,需要的不仅是照明,还有将城市个性和居住环境融为一体的创想。

“白夜”计划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本刊记者 郑宇  |  阅读:

每天晚上,飞利浦都会派人在长达21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两岸巡逻,他们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发现杭州运河亮灯工程中的照明设施设备故障,及时通知并提供配件供施工单位立即更换。
 
这是全球照明领先企业飞利浦为中国客户服务的例行工作之一,它们为杭州运河亮灯工程提供了数万套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简称LED)灯具,主要用于运河沿岸的照明和美化,尤为突出的是为运河带来雾化效果的蓝绿灯具—这是灯光设计师罗杰.纳博尼(Roger Narboni)为杭州运河亮灯项目所做的整体设计。这位来自全球照明设计前沿法国里昂的设计师在考虑了杭州和运河的定位后认定,运河两岸不是CBD,照明工程需要营造出幽静的感觉,因此,他试图以水墨丹青为基调,还原江南运河水乡的原貌。飞利浦则运用自身的产品方案帮助设计师实现了这种概念和效果,其中使用的蓝绿色的玻璃全部从国外进口。
 
各大照明公司都对LED技术感兴趣:和普通灯泡相比,它的亮度提高了一倍,能够显示多达1600万种色彩,有研究说节能效果高于80%。虽然LED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2008年全球LED照明的销售额为20亿美元,仅占全球照明设备销售额的3%;但飞利浦公司在LED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超过一半属于这个荷兰巨头。
 
显而易见,飞利浦已将LED视为自身照明业务最关键的一块。为了确保其绝对的市场领先位置,在过去5年里,飞利浦收购并购了大量LED产业链上的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排名第二的照明灯具制造商Genlyte。现在,飞利浦更在意的是联合更多本地合作伙伴,为以政府和大公司为主体的客户量身定做整体照明解决方案。
 
杭州运河亮灯工程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这项工程首次招标于2008年,飞利浦和它在杭州的经销商共同获得了这张价值不菲的政府订单,飞利浦位于上海的总部负责及时而又保质保量的提供产品,经销商在杭州本地负责为施工单位提供指导支持,并尽全力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这一做法成果斐然。
 
2010年1月,杭州运河亮灯工程第二次招标中,飞利浦顺利获得了比一期更大的订单,提供超过3万套LED灯具。
 
杭州运河亮灯工程之于飞利浦的意义,并非仅是卖出了数万套LED灯具。事实上,由于LED更为节能,使飞利浦找到了展示其环保形象的绝佳机会。最近几年,飞利浦每年都要在中国举办6至7场CPL(City .People. Light)的活动,以推广其“城市,居民和灯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飞利浦照明全球高级副总裁、亚洲首席商务营运官毕柏翎(Olivier Piccolin)说:“飞利浦提倡CPL的意义就在于,希望能通过照明凸显城市的个性化特征,追求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杭州运河由此成为飞利浦在中国城市照明项目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2006年,为了更好的保护杭州水文化资源,杭州市政府在运河集团的基础上成立了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运河的整体保护和开发,他们制定了6年计划,要将运河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到了2008年,运河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基本完成,杭州市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意识到,如果运河亮化不做好,实现“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标就难以达到。于是,委员会请来灯光设计师罗杰・纳博尼为运河做设计。罗杰・纳博尼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两岸的植被照明要利用蓝绿灯做出雾化的效果,放大运河烟波缭绕的感觉。事实上,这个如今在运河两岸营造氛围的蓝绿色灯,曾是设计中受争议最大的部分。郑翰献一度担心蓝绿色过于阴森,不符合中国人对照明的传统理解。
 
最终,杭州运河集团决定在运河附近设计500米的试验段,由飞利浦供应蓝绿灯组以实现植被照明雾化的效果。这次试验成为杭州运河亮灯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500米的运河试验段不仅完整体现了设计理念和节能效果,更重要的是,杭州运河集团遵循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原则,对运河沿岸居民做出了承诺—承诺没有光污染,如果居民不满意,立即拆除。在试验中,有些居民楼距离运河比较近,灯光对其生活有影响。所以他们选择在照明设备外面增加大角度棱镜,将发射方向由直线型改成发散型,同时降低灰度,以保证亮灯效果的同时避免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试验段大获成功,首先给杭州运河集团带来的好处是节能。在此之前,由于照明支出庞大,与其它市政照明设施一样,运河亮化工程的电费由杭州市电力系统统一支出,并且只在周末和节日开启灯景。但实验了LED灯后,郑翰献们计算出,运河亮化工程全年用电费用仅为300万人民币左右。这一价格显然十分“便宜”,杭州运河集团为此决定自行承担电费开支,以保证运河照明与景观灯每天都开,游客得以全年欣赏到往日只在节假日可见的运河灯景—出于节能的考量,杭州运河集团决定在平日、周末和节假日开灯的数量和效果由公司统一调控。
 
由杭州运河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杭州居民和旅游者对运河亮化灯光的满意度高达93.42%。2009年,国际城市灯光协会(LUCI)将年度CPL城市照明竞赛二等奖颁发给了杭州。有趣的是,运河亮化工程为周围曾经是棚户区的运河沿岸营造出了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以至于国际城市灯光协会的主席到杭州运河边参观时,不无忧虑地问,这一景观是不是专门为富人区建设的,如果是专为富人打造,则完全与国际城市灯光协会推崇的理念相背离—CPL评选的目的在于表彰那些通过合理的照明战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并尊重环境,将城市、居民、灯光进行和谐统一的城市。
 
运河亮灯项目在城市亮化工程与城市居民需求之间平衡和谐的思路,与飞利浦在CPL中坚持的“发展可持续的宜居城市”完全吻合。“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可持续城市照明理念相契合的项目。”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专业渠道商务发展总监韩敏说:“重要的是,飞利浦有能力理解并实施杭州运河亮灯工程,将之从设计图纸变为现实。”
 
“政府工程最大的特点是,一旦合同签订,交货时间特别紧。”韩敏说。以杭州运河二期为例,2010年1月上中旬签订的合同,产品要求在1月底全部到位,2月7日前要点亮一半灯,另一半也要在2月底(元宵节)之前完成。那段时间,飞利浦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这一个工程忙碌,工厂每天有不同层级的4个人对这个项目进行跟踪,以保证运河工程需要的全部库存。
 
杭州运河亮灯工程的成功,帮助飞利浦获得了更多来自政府的订单。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飞利浦照明在中国的业务开始复苏,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政府项目—中国出台了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政策,鼓励在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同时,随着各地政府对城市照明观念的转变,飞利浦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规划高效节能照明解决方案,也是这部分业务得以迅速成长的缘故—在城市的基础建设方面,政府的考虑和普通消费者不同,他们不但开始越来越考虑长期收益回报,也注意到照明对居民心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的作用。
 
“之前我们也走过弯路。”郑翰献坦率地承认。2006年运河初次改造之时,杭州运河集团就已将亮化提上议事日程,按照传统思路,他们追求的是短时间内集中亮化和大功率照明。结果,过亮的灯光让居民眩目,连灯泡都烫人,节能根本无从谈起—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消费国,华东地区的缺电问题则从2003年起就日益严重。不光如此,“视觉效果大红大紫,很难看。”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充斥在中国各个城市,从北上广到三线小城。几乎所有的政府都提出过亮化工程,城市里高层建筑都被霓虹灯、射灯层层包围,亮如白昼,却毫无美感。
     
在毕柏翎看来,城市照明最好的典范之一是英国的利兹市,因为“政府有长远的规划来安排城市整体的照明系统”。而在中国,仍旧很少能找到对照明系统有统一而长期规划的城市。真正有效的城市照明,能够利用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比如,米兰的一些街道上并不设置路灯,完全依靠路边商店橱窗的灯来提供街道照明,这样不但节能,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商店和道路照明两种需要。
 
“对照明的处理,更应该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毕柏翎说。
 
中国的城市正在逐渐接纳这一观念。举例来说,2010年5月,1000多套飞利浦的LED产品,将在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作为路灯正式启用。与其它城市通常使用的冷色光不同,北川选择暖色作为路灯的色调,因为“这个经受过痛苦的城市更需要温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