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细心和工作价值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差距很大”,这些问题在中国表现的尤其夸张

上海世博的文化冲击波

来源:译言网  |  作者:C. Wanner  |  阅读:

误解,障碍,赶工压力: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建造达到了德国承包商所能承受的底线,责任也在于德国人设想错了。他们对中国队伍的特点完全判断失误。现在就来解析一下这个文化冲击。
 
英格卡斯克先生依然很惊讶。这位展会筹办公司“米拉和同伴”的技术项目主管四个月前已经到了中国,但是中国工人的冷静一直让他吃惊不已。“一堵墙已经抹好,而且所有的都已经做完了的时候,另外有个人搬着架子走进来,在墙上又凿了几个洞。本来这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可是这个工人冷静地又开始重新做他的工作”,负责建造德国馆的卡斯克先生这么说道。还没等这位工人结束,另外一个已经冲上来把已完成的工作重新毁坏,卡斯克先生继续说道。“这房子又不能用了,墙还得重新抹。可是根本没人对这些生气”。
 
观察到这些的不止卡斯克一个人:“质量,细心和工作价值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差距很大”,彼得瑞得林先生也这么说,他是德国司徒加特公司“米拉和同伴”的创意总监,也是周五即将在上海开张的德国馆的首创设计师。这位展会公司总监在其他国家做项目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在中国尤其夸张。
 
对于经济发展巨头的中国来说,世博会的一个展馆算不上什么。可是当德国人和中国人的工作方式相遇的话,摩擦是少不了的。“我们的任务是交付一个德国高质量的展馆。今天我只能说,我们差不多完成了”,创意总监这么说道。尽管之前他们曾经假想过无数种可能发生的困难。“毕竟这里的先决条件完全不一样。这里没有职业学校或者技师培训。大多数工人没有学过这些”,创意总监又说。但是他发现,问题来自于更多方面。
 
卡斯克举了个很恰当的例子:他报告说,他在德国馆的墙上标了一个位置,本来应该供一条缆线通过。“当我又回来查看的时候,发现那个洞偏离了半米。于是不得不把它填满而且再钻一遍。”
 
人力是廉价的,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尊重
 
卡斯克的助理宋雅斯特新女士注意到,中国工人经常想都不想就开工了。“如果那里不合格的话,推倒了重来。” 令人生气的是:德国承包商为此丢失了宝贵的时间。为此本来计划在德国馆演出压轴的那个巨大的互动球,也推迟了6周才安装上。
 
在他们去中国之前,尽管参加了文化突击培训,这些德国人没有考虑到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对于瑞得林先生和卡斯克先生来说,这是他们在中国承建的第一个项目,两人都不会中文。同时大部分中国工人也不会英语。所以经常误解对方并不让人奇怪。“一长串的信息交流,还要通过工地指导和翻译,当然会丢失很多信息”,卡斯克先生说。在这段时间里,他成功地使用了“悄悄话”,也就是直接跟一些工人交流。“这样更有效一些”。
 
可是交流不是引起问题的唯一原因。瑞得林先生一开始以为,即使友善待人,这些中国人也不想去明白他的意思。慢慢地他发现,工作价值的创造方式完全不同。他的解释:“这里的人工太便宜,也许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尊重。” 这就表示犯错误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去纠正错误毕竟也得不到什么。时间紧的话,还会再招一些工人,以便按时完成任务。对德国馆就是这样。最后倒是按时建完了。德国人会需要很多时间,来展示他们能呈献出什么样的质量。反过来他们也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很多。“我们的敬业精神要求所有事情都顺利完成,不过也不是必须的。” 卡斯克先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