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 Fortunes》详细地讲述了华尔街从二战后的巅峰坠落到当下低谷的60年历程,作者罗伊·史密斯仿佛扛着摄像机,穿梭于华尔街,有声有色地记录了华尔街从二战后到现在发生的大小事件。
纸上财富
著者:罗伊·史密斯(Roy C.Smith)
出版社:St.Martin's Press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华尔街从二战后的巅峰坠落到当下低谷的60年历程。作者罗伊·史密斯以一个“华尔街人”的身份,介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华尔街风云人物的各色人生以及塑造华尔街历史的复杂因素。整本书没有过多的评论,也没有“官方口吻”,这位忠于高盛的老兵、纽约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只想扮演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他仿佛扛着摄像机,穿梭于华尔街,有声有色地记录了华尔街从二战后到现在发生的大小事件,大到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地、新经济泡沫、次贷危机;细到纳斯达克的诞生、华尔街第一起并购案及形形色色的套汇高手等。
2008年3月,摩根大通吞并了贝尔斯登后,雷曼的股票随之暴跌了50%,福尔德就开始为雷曼兄弟的生死存亡奔走。福尔德是一个“专断”的领导者,他习惯于发号施令而不是听取不同的意见。当他得知市场可能怀疑雷曼抵御风险的能力时大发雷霆,他开始鼓励合作伙伴并命令所有员工给客户、合约方打电话,告诉他们雷曼不是下一个贝尔斯登,一定会继续存活下去。这套方案曾在1998年及2002年两次挽救雷曼于危机之中,可这次并未奏效。
尽管嗅觉灵敏的福尔德在2008年年初就为雷曼筹集了一些新的资金,但还远远不够。在贝尔斯登倒台后,福尔德试图疏通巴菲特投资雷曼。巴菲特也表示感兴趣,并推出了他惯用的高收益投资:以高价的认股权证买入股票。因为价格不划算,福尔德拒绝了巴菲特的投资计划。几天后,雷曼以稍好的价格推出了可自由兑换的40亿美元公司债券。
2008年5月,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总裁大卫·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等大型对冲基金的经理认定,雷曼兄弟前景黯淡,并大举作空雷曼的证券,从而加速雷曼股票的贬值。
6月,雷曼的董事们飞往首尔,试图与韩国发展银行协商金额可观的投资,几天后未果而归,但谈判尚未中断。
8月,韩国发展银行商议以目前股票市值的价格购买雷曼25%的股票,但福尔德认为韩国给出的价格太低,不情愿放弃对雷曼的任何控股权。此外,韩国发展银行还要求雷曼提供更确切的安全资产评估表,但最终能否达成协议还需要得到韩国政府的支持。
当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亲口告诉福尔德最好尽快寻找一个并购伙伴、雷曼即将穷途末路时,这对于一直坚持雷曼保持独立公司身份的福尔德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福尔德开始亲自出马游说市场,寻找战略投资伙伴。他先后联系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汇丰银行(HSBC)、大都会人寿保险(Met Life)、通用金融(GE Capital)以及迪拜国际资本。2008年7月,福尔德向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蒂姆·盖特纳表示,同意将雷曼改组为控股银行,并接受联邦银行系统的监管和保护。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请求,这一请求将会强制联邦银行系统对雷曼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负责。盖特纳没有理睬福尔德的提案,理由是联邦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解决雷曼的困境。盖特纳并没有准备让银行监管体系出现这样极端的变化,他可能也不喜欢雷曼的附属抵押品,但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高盛和摩根的请求却被联邦批准了。
雷曼还曾提出创建新公司的计划,以转移问题资产,这样雷曼就可以获得一个完全符合规定的资产负债表。这一计划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但却需要3个月的筹备时间,时间却不等雷曼。
与此同时,雷曼向欧洲中央银行下设的金融机构举借了大量贷款,结果“雷曼为资本而挣扎”的消息不胫而走,导致大量的对冲基金和其他经纪人将资金从公司撤走,使雷曼的问题更加复杂化。9月初,韩国宣布收购计划破产,导致雷曼的股份又下降了45%,雷曼几十年的市场收益瞬间化为乌有。
与此同时,一个重要的会议正在纽约联邦储备局召开,与会者是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执行官。他们花费了数小时讨论购买雷曼300亿美元或部分雷曼问题资产的方案,但他们需要政府来担保此次交易,而政府却不愿涉足,会议无果而终。
雷曼的困境给美林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John Thain)很大的触动。虽然美林此时的资金还算充裕,但他已看穿银行业会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志愿者”。“下一个周末,坐在这里开会的也许就是美林了。”塞恩接受采访时指出。于是,塞恩抢先一步提前与美银达成了并购协议,这使巴克莱成为雷曼唯一的救命稻草。但同样,巴克莱的550亿美元方案也需要联邦在周一开市之前担保雷曼所有的交易地位。此时,已经没有人想帮助雷曼,巴克莱是唯一一家想要救雷曼的公司,但却被伦敦股票交易所制止了。按巴克莱的规定,大宗抵押或购买需要事先取得股东的一致同意,英国政府也不愿意为救助美国的公司而大花血本。
《纸金》以“雷曼的末日”开篇,以华尔街不确定的未来结束。正如罗伊·史密斯在书中的结尾写道,由于制度化、国际化、科技化以及其他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存在,华尔街的旅程无法预知。华尔街已经存在了第一个150年,它将会演变成一个被几个少数金融巨头控制的、巨大的、高压的全球金融市场。在华尔街逝去的日子里,许多股票被制造出来后蒸发了,许多公司建立后又消亡了,许多并购成功后最终又解体了,许多员工也从一个公司跳到了另一个公司。在其与华尔街亲密接触的44年中,我懂得的一个道理便是:学会坚持,华尔街的变化一刻也不会停止。(整理/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