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从工业城市转型成为科技低碳城市,马尔默市长说:“五公里内出行不骑车是可耻的。”
马尔默的双城记
任何的改革都会让人感到疼痛,而所谓的“好的改革”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民今后能不再那么痛。
马尔默原是瑞典最南端一个以造船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造船业的衰弱,绝大多数企业倒闭,整个城市也变得萧条。
马尔默决定进行城市功能转型,并非为了政绩,而只是说,不变不行了。
转型的前五年中,26个工种消失了,失业率为22%,获得了瑞典的第一名。1989年,柏林墙被拆后,东德的劳动力以低廉的价格涌入了北欧的市场。以马尔默工人15%的工资就能雇到一个东德人来做同样的工作。
技术门槛的设立势在必行,但是即使是那些本土的工人也不可能直接拿着计算机来工作。在1900年到1995年之间,27,000人失业,财政赤字达到了数十亿瑞典克朗。1995年,马尔默达到了最高失业率。
1995年以来,马尔默市的市长是Ilmar Reepalu, 他是瑞典社会民主党成员。到2010年,是他担任马尔默市长的第15个年头了。对他来说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几个政府资助的工程,马尔默从1995年开始显露出现代的样子。
在1990年代末期,马尔默采取了一项再发展吸引力的海滨住宅的计划。2001年,在已经废弃的西南部的港口的位置上,举行了一个城市建筑博览会(Bo01)。新的公寓和别墅建造起来,成为城市新的社区,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海滨景观,目标客户是城市中产阶级。
这个社区也被称为“明日之城”,是瑞典第一个“零排放”社区,社区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当地的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风能。
在马尔默,建造这样一个社区并非易事,“明日之城”是由工业废渣填海而成,土壤被高度污染,甚至可能制癌,显然不适合居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尔默将这些土壤净化,仅在Bo01区域,就有10000吨的土壤进行过处理。
能够顺利转型成为高科技低碳城市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城市受教育的人口。马尔默地区有许多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机构。最主要的是隆德大学,该校在尖端技术方面同私营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国进行航海管理和海上安全问题教育的世界海洋大学设在这里。1997年秋季马尔默市独立的大学也正式开学。
[---分页标志符---]
马尔默每年大约有七、八千高素质的学生从高校走出来,他们带着对于清洁能源技术、清洁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的专业背景走入社会中。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到马尔默投资的话,很容易构建很好的劳动力团队。
除了硬性技术,软性的教育也是建立一个低碳社会的根本。小孩从上学的时候就在被教育,要理解城市的发展和自然是息息相关,是不可分离的。通过一些小的活动,比如说教小孩子从小要种树,搞一些小的绿地,在里面种一些绿色植物等等,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环保和绿化这样一种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意识。
即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仍有不少问题困扰着市长。其中最难的,就是在城市扩建过程当中,经常要思考的一个平衡的选择性问题。困扰着Ilmar Reepalu和其他领导人们的是土地开发的方式。
一个方案是用大量的农耕地来进行住宅开发,而另一个方案是以城市为中心,往外扩建。其矛盾的争执点就是公交体系的利用。,把房子建的离市中心远一点,每天大家上班的时候是开车去还是坐公车去呢。如果在城市周边慢慢往外扩展,就能让公交体系都能利用上。
但是,目前来说,马尔默的做法是,在考虑住宅新区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住宅新区旁边的公交体系的配套设施。离地铁近一点,要保证不用开车或者是利用公共交通体系就能够送孩子上学,到公司上班或者到周边一些超市去购物。这是马尔默领导人们在做整体城市规划时一个特别思考的问题。
Ilmar Reepalu多次来过中国,对于中国的变化也深有体会。他发现中国很好地引入了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说太阳能的装置按到大楼里面,还有一些采暖、热能设施都安装上了,这些改变让他欢欣鼓舞。但是,中国交通体系的规划引起了Ilmar Reepalu深深地担忧。中国政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公交体系如果规划不好,将会对今后的发展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他认为,以目前来说,中国的私有车保有量太大了,对整个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中国必须要去建更多的地铁、公车线路,而不是要再鼓励人们去多买车。因为私家车的增长将会给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处理好这一点,将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特别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