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Facebook创业故事的电影,值得推荐给创业团队们,因为它涉及了几乎所有技术公司在创业早期可能经历的问题
你看《社交网络》了吗?

以Facebook创业史为原型的电影《社交网络》目前正在美热播,并创下疯狂票房纪录。Well,一个几乎真实的故事,聪明的哈佛学生,杰出的硅谷创业公司。有些人在其中看到“情深说话未曾讲”的爱情;有些则读到人性的背叛和丑陋;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国内创业团队观看的电影,因为它几乎涉及技术公司在创业早期所有可能经历的问题,如创意纠纷、Technology guy与Business man的冲突、VC与Team的微妙关系,及好友创业却最终反目。
电影从马克失恋讲起,遭受打击的马克在喝酒同时入侵哈佛学校网络系统并制作了一个供学生对校内辣妹进行评分的网站“Facemash”,因两小时内达到数万浏览的成绩,此事引起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后者正着手建立一个社交网站,需要技术高手的加盟。
这是Facebook最著名的一段旧史也是电影最重要的噱头,但诚实说类似“剽窃”故事硅谷每天都在发生,比方说原合伙团队突然分拆为两个,并为创意拥有权诉诸法律,是否能成大八卦取决于该创意最终被到达的高度和执行结果,但这部电影指出了Facebook成功的产品逻辑。
在第一次见面中,马克问了两兄弟一个问题——“你们和Myspace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Facemash”的火爆,马克可能无法立刻意识到Facebook的未来性。由于前者让哈佛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学校的辣妹,她们每天都在校园里行走,“裁判”很熟悉,所以兴致勃勃。同样,Facebook启动的核心用户是Harvard.edu,独一无二吗?只有哈佛学生能够进入,这是Facebook与Myspace的关键不同。
在判断一个项目时,美国很多风投都会说,需要the right leader, the right product and the right vision,作为技术高手,同时马克所具有的对产品极其出色的直觉与管理能力保证了Facebook的起步;接着,两位完全不同business人物在电影中出场了。
第一位爱德华是马克老友、Facebook创业资金投入者和早期CFO。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business man,他对项目的所有计划就是费尽心思贩卖广告。但第二位人物的出现,使爱德华显得愚蠢,后者肖恩也就是美国著名Napster的创始人,他是马克的最初偶像,也给了马克几个至关重要的建议。
除放弃广告、将“TheFacebook.com”变成“Facebook.com”外,他说,马克应该到加州硅谷去。或许留守哈佛马克一样能将Facebook做大,但迁至硅谷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它至少让Facebook的发展加速了好几倍。如果你读过《Inside Facebook》会明白,除占美国三分之一风投资金外,硅谷还有另一独到之处即人才链。只有东西靠谱,大公司稳拿高薪的有经验的人士会蜂拥而至,甚至不需薪水,只需期许股权,世上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能像硅谷拥有如此多经验丰富而敢冒险的人士。这也是初出茅庐的start-up能在硅谷横冲直撞的原因,这些资源使年纪轻轻没有经验的小伙子能站在“巨人肩膀”与庞然大物作战。
事情似乎就此发展下去,肖恩成为马克最重要的商务辅助人士,但电影中有一个很小细节,是马克与肖恩关于情感价值观的一场讨论,为之后整场故事的变局埋下伏笔。
在Facebook之后的发展中,因为风投的陆续入资,爱德华在不知情下股份由30%多被稀释至百分之零点几,从一个完全大股东变为微不足道的小股东。这或许是肖恩的主意,但至少得到过马克默许。当爱德华从纽约赶来大发雷霆时,他被肖恩残忍地羞辱了一顿,一无所有地离开了公司。
很早以前看这部电影预告片时,我曾以为它会像那本原著的副标题一样使马克或Facebook遭殃,但看完电影我没有这个担心,反倒“马克”所显现的个性,与我在硅谷见闻相当,这种个性在后来Facebook的发展中越演越烈,那就是独立判断及马克做事风格所表现出的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精准“。
2010年的马克几岁?26。
过去几年,Facebook一直流失中高层现象曾引起硅谷关注。所有离开的人中似乎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即与这位年轻人一起工作不容易,如果把事情搞砸第二天就会变成不受欢迎的人。有些人认为这可能表现了马克身上一些不成熟的部分,但奇怪的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天才”。考虑到他总是用实际结果证明让公司走在对的路上,他的风格也许不是件坏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