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乐手出身的CEO将激情与灵感转化为商业判断的智慧
吉他英雄
亨瑞·嘉斯可维兹(Henry Juszkiewicz)依然葆有一种乐手特有的气场。闲坐一隅,他即手势娴熟地撩拨起吉他琴弦,仿佛在进行一场正式弹奏前的预演—事实上,作为全球顶级吉它制造商和乐器品牌Gibson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刚下飞机即为中国经销商开完了一整天的会议,眼下之举于他,既是小憩一刻,又是重温旧梦。
2009年8月13日,实心电吉他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出色吉他手的莱斯·保罗(Les Paul)因肺炎并发症在美国纽约去世。此时,Gibson新时代的交接棒才真正到了同样身兼双重身份的亨瑞手上—虽然早在1986年,他就已全资购买了当时已待售三年之久的Gibson,并通过连串收购将濒临破产的它发展为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乐器品牌,但突破之路依然艰辛漫漫。“在我十岁起参与乐队演出时,我就知道音乐会贯穿我的一生。”亨瑞对《环球企业家》说,“但我独独没想到,我会用音乐做生意。”
一个乐手的蜕变
西方有句谚语:“人生关乎的是选择(Life is all about choices)。”对亨瑞来讲,很难说哪种人生更精彩—是一如既往地在舞台上用音符挥洒人生,还是戏剧性地变身为商界强人。但对于常人,更难的则是如何将艺术家的激情与灵感,转化为商业世界所需要的理智与判断。
当时光倒回至二十多年前那个至今让人感怀的音乐盛世,在哈佛求学时期的亨瑞还是一个迷恋摇滚乐的毛头小子。他偏爱的是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重金属的代表乐队之一。在吉他手杰米·佩奇使用重型吉他的细腻演奏中,亨瑞感受到了超常的力度:吉他,作为此类型摇滚乐的主要元素,在演奏时位量前移,比通常更响亮。
和一般狂热的愤青摇滚乐迷不同,亨瑞并没有沉浸在音乐对死亡、性、毒品或酒精的表达之中,他更享受的是音乐所带来的美妙体验,尤其是由此获得的一些特别的机会。为了锻炼自己的音乐技巧,在校期间,他一直周转于不同的乐队,为各种聚会弹奏吉他。他至今依然记得为一场婚礼弹奏吉他的“处女秀”。那让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爱好的音乐也是能够赚钱的。
而亨瑞与商业的缘分同样也是源自时代的契机。1979年,他从哈佛MBA毕业后进入到一家业内领先的中间商公司工作。收购与兼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商界相当盛行,高效的投资组合被不择手段地追求着:在特定行业的上升期买进业务部门后等待机会出售套利,是通行的大企业风险投资模式。氛围难免浮躁,频繁的交易数量却让亨瑞这样的新手积累了眼光与经验。作为乐手的经历让他在商界的舞台上也爱上了处于中心位置的感觉:在数次实践中学会了交易的技巧后,短短两年间,他被提升为公司负责收购和兼并的副总裁。1981 年,他又自立门户,与两位哈佛校友一起收购了一家处于困境中的技术公司Phi Technologies,并很快获得了盈利。
亨瑞已然成为了“买进卖出”的老手,但1986年一个投资界朋友的电话,却让他记起了那把冷落已久的吉他:“嗨,你知道吗,Gibson吉他公司正濒临破产。”对方告诉他,“这是你套利的好时机!”
不过,在并购界素以“快手”著称的亨瑞,却骤然为Gibson放慢了速度。一个乐手的经验,以及被激发的音乐梦想,让亨瑞生发出了拯救低谷中的这家百年吉他企业的热望。他没有重复Gibson之前经历的被收购方低价买进、高价出售的榨干之路,而是在全资收购后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管理者,深入企业和工厂进行改造。
“我的方法更倾向于重建。”亨瑞说,“就像你走进一个老房子,你会发现它有如此多需要修缮的问题,但最简单的方式可能是直接把它弄倒—重建新的,反而会更有效地节约时间与资源。”
重新招募优秀的乐器技工、辞退不合格的管理层人员、筛选经销商、改变产品线⋯⋯亨瑞在Gibson位于纳什维尔的工厂呆了一年。他的铁腕与激情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他将一切次品视为废品,不是折价销售,而是如垃圾般展览在厂房空地上;另一方面,他亲自考察每一名技工和管理人员的音乐素养,只有被确定对音乐和吉他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够留下来工作。他的“疯狂”很快感染了全厂,一个怀有音乐纯真梦想的团队被构建起来,戴着耳麦自愿加班的身影在厂房里随处可见。
而直到工厂与员工均步上正轨之后,亨瑞才又一次展现出“快手”的魄力,他没有受到Gibson销量跌到历史谷底的困扰,而是坚决地改变了价格体系—让同行吃惊的是,不是降低,而是从25%到40%不等的大幅提升。
这其实并非亨瑞的快意一赌,而是有过精密的盘算。“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即把Gibson的价格做低,但反而不会有人来买。”亨瑞解释,“这是因为所有的顾客和经销商都告诉我们,Gibson是一个高附加值的品牌,价格和质量同时提升,才能维持一个最好的品牌。”
保持高附加值,是亨瑞运营Gibson的中心准则之一。如今Gibson吉他的价格每年都会上涨15%,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品亦始终在推陈出新。“吉他产业并非要恪守传统,而是同样需要秉承创新精神来做。在最近的十年间,我们花了成千上万美金的钱投资到开发中去。”亨瑞告诉本刊。
而当数字时代到来时,亨瑞带领Gibson也对这种新技术敞开了胸怀。在将一个独立部门转变成研发中心后,其成功推出了世界首款数字吉他 HD.6X Pro。2008年,Gibson发行了不需吉他演奏者动手就可通过调音装置调整弦张力、从而实现自动调音的机器人吉他(Robot Guitar)和Dark Fire吉他,二者均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Dark Fire,全球所有库存在两天内告罄。但此项创新电吉他的难度与高昂成本使得生产难以跟上需求—向顾客交付了约100把吉他之后,Gibson 停止生产Dark Fire,并开始对其进行彻底重新设计。不顾非议,2009年12月7日,Gibson 在其全球200家零售店再次推出它的第三代技术。
然业界对Gibson的创新之举也一直存在着争论,尤其是那些恪守传统的纯粹主义者认为,调音是弹奏吉他最基本和最容易的一部分,自动调音电吉他抹杀了这一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步骤,“是一个愚蠢的创意”。对此,同时具备乐手素质与商业头脑的亨瑞解释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吉他弹奏者任何时候都会走调,况且,我所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
即使深爱吉他,亨瑞也并没有在Gibson淡忘他的商业眼光与交易技巧。2001年起,通过收购Baldwin钢琴公司等其它乐器商,亨瑞逐渐建立起了一个Gibson控股、拥有合资分销商的全球乐器品牌帝国,并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4年3月通过激声博韵(上海)有限公司和鲍德温(中山)钢琴乐器公司将制造工厂移至低成本的中国。如今,借助新科技和旗下Baldwin钢琴所提供的高达80%的利润,亨瑞正把Gibson打造成为一个“音乐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这意味着,它将连接传统与现代、跨越古典与流行,甚至东西方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