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凝固在纸上的京剧
这是一套隆重的书。
之于京剧,这是出版业予以的一次最奢华的关注与捕捉;之于出版,这是京剧予以的一次最精纯的展示与定格。
这不是夸大其词的褒奖。事实上,在摄影技术几乎发达到“想怎拍就怎拍,想拍多少就拍多少”如此自由创作的地步,如果京剧依然游弋在职业摄影师的镜头之外独自地轻吟慢唱,这才真正是京剧的寥落与悲哀,不过同时也是摄影师的遗憾与失职。《青衣张火丁》便是在出版业,准确地说是在总策划与编辑张立宪的玉成之下,完成了京剧借助相机的镜头还原于纸上的历史性记录。
先说一下,不要对这套上下两卷,由贺延光、吴刚、杨少铎、法满等摄影师参与拍摄的,由数千张图片构成的大型画册做如下期待:
一是不要试图探寻各种摄影对京剧的“特殊”解读。这种特殊,包括摄影技巧、镜头解读方面的,也包括摄影师的个人理解方面的,也就是不会有没有任何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窥视”,甚至它的摄影审美都隐藏在京剧艺术审美的背后。
二是不要试图要求它对博大精深的京剧有一个完全的展示。这是对一种以人的身体表演才可展示其全部魅力的艺术的特殊记录方式,是印刷与摄影对舞台表演的定格与还原,是凝固在纸上京剧。
三是不要有对它的内外有像京剧一样华丽的期待。从图片到文字,从纸质到包装,均是去其华美,透其质朴,一如张火丁与她的艺术品格。这种玉藏其内、不图其表的制作和设计,暗合了主角张火丁收敛、节制的艺术魅力。如果说华丽,那就如墨入纸,是沉淀下来的、浸透心魄的华丽。
四是也不要有过分完美的期待。即便是从拍摄到出版,时间跨越三年多,即便是台上台下、跟拍补拍、专题拍摄、演出拍摄等重装上阵,即便是六万多张图片精选而来,编辑耗时一年,投资不下百万,但无论是摄影,还是京剧表演,其本质上都是“遗憾的艺术”,画册能提供的是把种种遗憾降到最低。
然后再介绍这本画册。画册在内容上展示了张火丁主演的《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梁祝》、《白蛇传》、《江姐》、《绝路问苍天》、《红鬃烈马》、《鸳鸯冢》、《秋江》、《坐宫》等几出剧目。其中前七出主要剧目又分为“本事”、“外白”、“说戏”三部分,“本事”是以图片展示剧情的主体;“外白”是对演员表演特点、戏曲功法的特别介绍;“说戏”部分以文字为主,是对本出戏的介绍和评说,配以黑白图片,别具效果。
画册还独立成章地展示了化妆、检场、候场、赶场等,这些不为观众所知的幕后环节与谢幕一起记录京剧演员为一出戏、一个角色所做的在舞台上不能完全展示出来的工作。
《青衣张火丁》把京剧流动的气脉凝固在纸上,是京剧界截至今天的的一次创举,独一无二。但它的价值所在并非因此而来,因为它的史料价值与审美意义是并存的,甚至超越。可以说,《青衣张火丁》一定是“随时间而丰富”的。
这套画册就是凝固在纸上的京剧,它是一个演员多年积累的艺术成就和表演状态的记录。因此,它是忠实的,甚至是老实的。它为未来回顾这个时代的京剧做了扎实的准备,画册保存了这个时代京剧本真的状态。
《青衣张火丁》的真正价值当然在京剧,但能够让这份价值实现其时代意义上增色,历史意义上增值,却在这位优秀的表演者——张火丁。或者应该用“艺术家”来标示一下她的成就,更能让人接受,但是,我认为恰恰是在“艺术家”的分量轻薄起来的时代,回归其“表演者”的本色,才是更大的肯定与尊重。张火丁的舞台魅力、艺术成就与一直以来无人望其项背的市场号召力,对京剧程派艺术在艺术本身与精神上的继承与创新,对京剧乃至中国戏曲薪尽火传的坚守与推进,对中国古典女性气质的当代舞台完美再现,是她成为这套画册主角的真正原由。
对于张火丁的艺术评价,画册撰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在前言中的一段话便甚为合体:“张火丁表现的青衣人物,总能在舞台上充分体现出角色气质的高贵,用戏剧的行为的温情与良善,构建那种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被物质的匮乏而压倒的精神人格。这种始终如一的大家气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体现出传统文化对女性别具一格的美学塑造,同时又具有远远超过特定地域和时代的魅力。”
张立宪完全可以有“京剧的一抹身影,一缕血脉,能够在纸上得以保存和流传”而产生些微骄傲感的理由,因为他把握了张火丁的这种珍贵的艺术特质,实现了纸上京剧不失其韵,美丽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