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冬奥会冰壶赛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鲜有人问津,却诱惑重重的新兴市场
冰上新宠
3月底,央视体育频道直播2010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时候,已经再也不用像一个多月前那样详细介绍赛事规则了。经过中国女子冰壶队在冬奥会上的精彩演绎,这项不久前许多人甚至还闻所未闻的运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目光。冬奥会期间,该赛事在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一度达到2.8%。不过对于魏德广来说,冰壶运动获得如此关注的时间,却比他预计得晚了将近十年。
早在1996年,做外贸生意的魏德广在加拿大第一次接触冰壶时就隐约意识到,这种更依靠智慧而不是体力的运动很适合中国人。花了几年时间研究,魏决定开辟围绕冰壶的商业运作模式。2000年,他在怀柔买地开始建造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并为此特意设计了“和”字形的Logo。“这既代表中国文化,又体现了冰壶的精髓。”魏德广对《环球企业家》说。他预计三到五年内,冰壶就会成为民间运动的宠儿。但实际情况却是,去年一年,中体奥才接待了五六千名冰壶玩家——这已然让魏德广欣喜不已,因为在此之前,其打造一个冰壶俱乐部的设想甚至都未能实现。
不赚钱的时尚运动
冰壶又称冰上溜石,起源于苏格兰的滨海湖区,最早脱胎于船夫在冰上抛压船石的工作,后来进入贵族圈再传入宫廷,就演变成了一种冬季娱乐项目。追随冰壶文化的起源,魏德广也将馆址定于怀柔水库附近,但作为商人,他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冰壶的商业开发。跟冰壶馆一起建起来的还有度假村,事实上冰壶馆只是度假村的一个项目,魏德广当时的口号是“以商养馆、以馆促商”。
有趣的是,近来,有感于它的闲适,以及讲究策略和精度的特性,华尔街的精英们也逐渐迷上了冰壶。然而这项被他们形容为“冰上象棋”的运动在中国却一直普及率很低。2005年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冰壶馆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冰壶场馆,而目前,加上哈尔滨的两家,中国的冰壶专业场地也仅此三个。
也正是出于这个因素,时任国家冬运中心冰球部副部长、现已是中国冰壶队领队的李东岩当时找到魏德广,希望其能为国家队提供训练基地。考虑到项目没有知名度,商业开发也难以进展,魏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一直到2009年的1月,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都专用于全国的冰壶专业运动员训练。由于训练的场地费不多,魏德广只能用别的地方的钱往冰壶馆贴补。据其介绍,从建馆到现在,他已经投入1个多亿了。
与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不同,由于本身场地条件的非专业性,北京紫龙祥滑冰馆却反而渐渐吸引了一批业余冰壶玩家。1998年,紫龙祥滑冰馆在日本购买了一台价值80万元的整冰机,随机就附送了一套冰壶设备,这也是该运动首次踏入北京。当时28岁的李欣是滑冰馆的一名厨师,对冰壶的认识只停留在电视上看过的几场比赛转播。而随着冰壶设备和一名日本冰壶裁判长的到来,李欣在接受了几天的培训后,也成为了一名冰壶教练。不过如今,已有12年冰壶教龄的李已完全有了自豪的资本—在中体奥冰壶馆给国家队提供场地训练时,李已带着这些业余玩家开始了每周三次的规律训练和每年两次的全国性比赛。
然而,与其说紫龙祥滑冰馆的冰壶项目是以俱乐部的方式经营,不如说只是一些30多岁志趣相投的人定期聚集在一起的娱乐。其成员每人每月仅100元的低会费,按李欣的话说“连电费都支付不起,挣钱更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一家名为克林兰的投资公司2003年曾给紫龙祥滑冰馆赞助了一批更新的冰壶设备,并打算对该项目进行投资,但最终没有推广起来。而今,由于整冰机的零部件出现故障,冰道达不到冰壶要求的标准,紫龙祥滑冰馆已经从去年寒假就停止了接待以团队为形式的玩家,最初日本送来的那16个冰壶也堆放在冰道边上成为了摆设。
梦想与现实
幸运的是,仅在中国发展七年时间的冰壶专业竞技运动,却取得了奇迹般的成绩。2008的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上,中国女队获得亚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上更是三次蝉联桂冠。今年冬奥会,中国女队又在这一每个职业运动员都梦寐以求的舞台上夺取了一块宝贵的铜牌。而为国家队提供训练基地这个曾被魏德广戏称为“尽公益”的举动,也歪打正着地推动了其商业上的发展。
冬奥会之后,随着冰壶被人们广泛知晓,来冰壶馆玩的人明显增多。2009年1月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开始对外开放时,整整三个月只接待了一个玩家团队,而今年单是3月份就已经接了10个团,这也使魏德广终于开始将中体奥度假村的经营重心倾斜到冰壶馆上了。
加拿大是冰壶玩家的天堂,每年约有150万普通人参与这项运动,在加拿大的某些城市,每隔15分钟车程就会有一个冰壶馆。目前该国有上千个俱乐部,产业化发展十分成熟。而魏德广也给中国的冰壶市场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每600个人里只有一个人玩冰壶,就能创造一个200余万用户的市场。十几年前他就设想,围绕冰壶,可以打造一整条产业链:先发展出一批成熟的俱乐部,然后开展俱乐部联赛。
目前,中体奥每条冰道每小时收费价格是1960元(限10人),加上装备、教练费用,一次下来每人约300元/时左右。由于花费大且运动本身讲究合作,所以其开放后客户通常都是以团队形式来玩的公司。诺基亚、西门子、百度这样的中外大公司现在占大部分比例,他们通过该运动来加强自己团队的凝聚力—冰壶场上,四个垒的级别位置正如组织中的层级关系。
然而说到底,无论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还是经营者来说,它仍然是一项高不可攀的项目。如果你是冬奥会期间该赛事的忠实观众,个中原因应该早已知晓:由于制造冰壶需要的特殊花岗岩十分稀少,且全世界只有三家生产商可以制作,所以得之很是不易,价格和维护也相应非常昂贵。冰壶的核心设备,都需从国外进口。重量近20公斤的一个冰壶造价就超过一万,仅一条冰道就需要16个,而中体奥冰壶馆有六条冰道。相较于速滑、冰球等其它运动,它对冰面质量要求也更高,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冰壶生产的制冷系统,进口则需要五六百万。即使是自主品牌生产的冰刷和鞋,一套的价格也要3000元左右。一个馆建下来至少成本2000万元。
福建的一家石材厂曾向魏德广咨询生产冰壶的问题,魏回复说:“我可以把标准告诉你,但你要考虑有多少人能买。”设备国产化的前提在于保证设备的需求量,对于冰壶产业来说,建造场馆还是首要的。而中体奥冰壶运动馆现在仍停留在打造一个模式和样板的阶段,如何让投资商相信这可以盈利,是他们主要探索的方向。中体奥计划陆续推出诸如夏令营、培训、俱乐部会员等等项目。“先从扫盲开始。”魏德广说。
魏坦言,国内的市场要做起来,还是需要参与者,需要更多的资金助力。他也曾跟人谈过合作,但想来投资的人都太过急功近利。魏梦想将上海、广州等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城市,都纳入他的冰壶产业链版图中,在这个基础上再跟进生产设备供应商等,“到时拉动上百亿的投资应该都不是问题,上市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