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建筑也需在承载越来越多功能的同时与环境和谐相处。隈研吾、马克·恩格、费尔南多·布兰道、汪孝安、张永和以及马清运等这些来自全球的建筑师,一起探讨我
建筑之梦
中国各个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确保其重塑工程臻向完美—至少是外在形象上的“完美”。但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由其衍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不断增长的汽车数量,大大积压着居民的生存空间;建筑也需在承载越来越多功能的同时,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
为此,本刊邀请来自全球的建筑师,一起探讨这些我们正在或即将面临的城市化具体问题。从中你会发现,要想寻找到解决方案,需要的是渗透到观念层面上的革新。
这些建筑师是:
隈研吾,当今日本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善于利用环境特征并随其变化而创作。著有阐述其建筑理念的《负建筑》一书。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长城脚下的“竹屋”。
马克·恩格(Mark Unger),澳大利亚伍兹贝格(Woods Bagot)集团公司合伙人。伍兹贝格集团有着140多年历史,是全球领先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业务咨询公司。
费尔南多·布兰道(Fernando Brandao),上海世博会巴西馆设计师。巴西馆外观极富未来感,与自然浑然一体。主体由数千根不对称放置的绿色木条组成,意喻巴西茂盛的森林。
汪孝安,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上海世博会标志建筑世博文化中心(原名为演艺中心)总设计师。
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参与设计了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
马清运,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设计总监。2006年底就职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这也是该大学第一次聘请非美国籍人士担任这一职位。
(采访/赵轶佳、丁天、倪妮、朱旭冬)
对于未来摩天大楼的想象?
关键词:垂直城市、天空、生态环保
汪孝安:摩天楼被称为垂直城市。目前的摩天楼缺少城市的街道空间,竖向交通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出行便利,人们无法充分享受自然的气息,能耗远远高于普通的建筑,甚至还有悖于生态环保的理念,安全系统也并非无懈可击。这些都是未来摩天楼所要面临的挑战。
张永和:摩天楼在密度极高的城市中心区有其存在的逻辑性。建筑竖向的组织结构可以是底层商业区、中部工作区、顶部居住区。我的事务所—非常建筑,正在深圳设计200米高的深圳电视台大厦。我们提出摩天楼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例如在南方就必须考虑遮阳的问题。我们要设计的是一栋具有南方特色又是绿色的摩天楼。
隈研吾:20世纪的摩天大楼着重外观设计,追求远视的效果,21世纪的摩天大楼更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与地面的关系,在大楼与地面接触的角度上应该进行设计。20世纪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现在不应该丢掉这个机会。在这方面人类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比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就很强调地面与建筑物接触的部分,从这个地方就开始着手设计。我觉得可以把这方面的经验转移到摩天大楼的设计当中。
费尔南多·布兰道: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揭示出人类生存的不同方面,所以建筑应该符合当代特点,与人类所处时代一致。在此基础上,摩天大楼还要满足娱乐、休闲、工作、居住等各种可能性,要有充足的采光、要智能与环保。它应该起到增进建筑与居住者、城市与居民之间关系的作用。
马清运:摩天的意思就是接近太阳、接近自然,所以未来的摩天楼必须是太阳能的生产机器、生活机器,更重要的是生态机器,并且应该大到可以自成体系,达到同城市基本脱离的状态。
马克·恩格:我们眼下在中东就正在设计并且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由于一个高耸而立的建筑需要巨额投资,我们必须提前预计到它未来的状况。我们正在为建筑设计方案,使它从现在起能够管理和使用超过80年。另外,我们的设想还有让它不排放污染物并且能够对公众返还能量。它将只需要很少的维修,能够达到所有完美建筑的需求。它将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这样在它设计的寿命里,将会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怎样利用屋顶空间?
关键词:空中花园、阳光、绿色植物
汪孝安:屋顶一直是人们在不断发掘和利用的空间,上海传统坡顶居住建筑的阁楼、老虎窗、晒台等等,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建筑记忆,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技术的广泛应用,屋面保温、防水和屋面绿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屋顶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世博文化中心草坡基座的屋顶绿化面积就达到了一万多平方米,绿色基座消解了建筑庞大的体量感,并达到了与滨江绿带环境和谐共生的预期目标。
隈研吾:以往的建筑物更多地考虑室内的空间,没有去利用屋顶这样的空间。我觉得屋顶实际上是一个建筑物与天空连接发生关系的很好空间。比如我们在法国和瑞士交界的一个地方做了一个文化中心,就非常好地利用了屋顶。我们种有绿色的植物,同时还有太阳光板。如果只用太阳光板的话,会和周围的环境不够协调。人可以自由进出这个屋顶,在上面可以看到河流、绿色,是一个非常享受的地方。
马克·恩格:屋顶最重要的角色是抵御来自天气的影响,因为它暴露在最高的位置。但是,最高的暴露位置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多的阳光、更多的通风等等。所以未来我们有些可持续的科技会放到那上面去。它也是一个种植植物和放置装备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可能会需要重力或者压力,或者仅仅只需要逃离地平线或者人们的视线。设计者现在也正在考虑使用培养花园的方式,过滤水或者形成隔离。
马清运:屋顶就是极端的奢侈生活加极端的生活状态,是屋顶的“极乐花园”。
张永和:非常建筑设计的北京用友软件研发园内的一组建筑,在建筑顶层就布置各式各样的半室外和院落空间,给研发人员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工作环境。
怎样利用地下空间?
关键词:节地、存储、地面的接点
马清运:地下是极端的功能空间和极端的能源空间,也是私密的服务性安全空间。
隈研吾:地下室是与地面连接的一个很好的接点,体现了建筑与地面的关系。比如我在长城脚下做的竹屋,就利用了与地面的接点。通常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会把地面做成平的,这是最容易实施的,但我们没有。我们这个建筑是建在一个有起伏的坡面上,结合这个坡面,把室内的地面做成有高有低,之间用一些楼梯来连接,可以上去下来,结合了土地的形状,让人们感受到和土地的融合。这对地下室的设计创新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马克·恩格:地下室的空间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更难去利用。它不受天气的影响所以是最好的支持角色。例如,在场地上它是一个储存、利用雨水的好地方,或者处理和储存建筑里面的废水用来回收。还可以保护设备不受天气影响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工作、延长使用寿命。而最常见的就是停放汽车。现在地下室已经有了类似的利用,所以通过更好的结构方案,更好的防水材料和更便宜的建筑费用会使这种利用情况变得更好。
汪孝安: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绿色建筑节地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下沉式广场、下沉式街道、采光天窗等建筑空间处理手段,能有效地解决好地下空间的环境营造、通风、采光、交通、消防和疏散等问题,其使用价值就会得到有效提升。世博文化中心的地下空间开发成为解决基地面积不足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的文化娱乐、商业和餐饮成为本项目文化娱乐集聚区功能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什么是完美的街道布局?
关键词:自然、文化、密度、交通
隈研吾:我心中完美的街道是能够让居住在那里面的人感受到自然的,能够感觉到河流、感觉到水声,比如中国的苏州等地。所以好的街道设计,虽然要承载很多人,但还是要让人们感受到风、感受到天空。
马克·恩格:整条街也应该遵守与单一建筑相同的原则。然而,一条街道对环境的影响不是一个建筑物拥有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在设计中会更重要。但是,这些还只是文化和坐落地的细节。我们可以想到我们见到过的街道,走在上面能给我们一种很好的感觉,因为是它们不同的大小、质感、历史、颜色、灯光以及人们对建筑、周边的熟悉情况、个人情绪、目的、记忆、活动综合产生的结果。举个例子,把非常高贵的、正式的、有英雄气概的长安街放到一条维也纳的旧式的、弯弯曲曲的鹅卵石街道对面,就会不太舒服。浪漫的完美街道并不是我家欢庆节日的完美街道。
费尔南多·布兰道:街道布局需要融合各种功能,同时又要体现自由。
汪孝安:完美的街区规划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尺度宜人、环境宜人、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出行快捷。街区的公共建筑应具有都市区域核心功能和辐射功能,并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当然,还有低碳和环保的整体考虑。
张永和:适当的密度(人口太低了不行)、适当的尺度(街道太宽或太窄都不行)、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使用是混合的,如街道是有组织的人车共享,以及发达的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
关于生态园区的构想
关键词:节能、可持续性、生态循环
隈研吾:生态园区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都在做,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让在那里的人能感受到什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当然要进行一些必不可少的计算,比如使用了多少能源,二氧化碳能减排到多少。但更要注重人们身体能直接感受到的,如舒适、休闲程度。所以我认为在生态园区的设计中,如果能够多引用一些自然的材料,比如土、木,这样就会很好。
马克·恩格:很多人认为园区是最明显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模板,顾客要求一个生态园区的设计方案时,真正意思是要设计一个公园或者漂亮的风景,这总让我感到困惑。当然园区可以成为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部分,但当它种植着来自其它地区的植物或者它利用的水超过了气候所能提供的量时,就起着相反作用了:当一个园区使用了大量的化学肥料,而这些化学物会渗透进地下水或管道,这样的园区就是对环境不负责任的;有园区引进的植物物种生长旺盛对其它本地物种造成了毁害,或者引进的昆虫、鸟也有可能毁掉当地的自然平衡。生态园区应该像一个建筑物一样地设计、建设。物种的选择需经过仔细挑选,布局也要经过仔细考虑,这样才能对当地环境产生有利作用。土壤和湖泊可以用来过滤污染的水,这些过滤的水还可以再利用。生态园区还可以是能量生产装备的坐落地。
汪孝安:在一个有相对较大规模的园区内,有可能建立一套自成体系的生态循环系统,如具有自净功能的景观水系统;地面绿化、垂直和屋顶绿化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建筑雨水、生活用水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集中的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地源或水源热泵系统、冰蓄冷系统等等水资源和能源的集中控制和综合利用;集中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加之建筑单体本身的被动式和主动式的节能技术体系,就有可能构建出一个低碳、绿色的和谐生态社区。当然,还应当包括与之相配套的严密周全的园区管理体系。
费尔南多·布兰道:这需要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需要富有创造力的政策领导,以及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感谢如意·2010中国服装论坛对隈研吾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