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何导演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黑暗狂欢”
故宫“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在视觉创意和所及范围上无疑是一场壮丽的成功。自WWF于2007年倡议发起,它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集体环保行动:从南美洲厄瓜多尔的基多旧城遗址,到北美最耀眼的内华达赌城欢迎标志,从中东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到南极的戴维斯站,全球共有超过12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0个城镇和超过十亿人参与其中。而这黑暗中的一小时则在各国城市里被演绎为丰富多彩的“盛典”:澳大利亚居民共聚墨尔本公园野餐;保加利亚居民手捧蜡烛漫步于首都索菲亚街头;匈牙利居民在布达佩斯的多瑙河畔以火球杂耍和刚果鼓狂欢;南非让少年在开普敦的沙滩上进行“夜晚微光足球赛”;西班牙在马德里举办疯狂的“千人灭灯快跑”。
相对而言,北京故宫的“地球一小时”熄灯现场有序到略显静谧。在故宫神武门外的主会场,人们跟随形象大使李冰冰一起比划“关上灯,点亮希望”的宣传手语并倒数,直至WWF全球总干事Jim Leape、WWF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欧达梦、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叶浪和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部副总裁傅希孟,齐手拉闸关闭了故宫神武门的全部夜景灯。
苏小玮百感交集。正如多数活动一样,“地球一小时”难免受到质疑。不少人认为从电力工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非但不能省电,反而会因耗电骤减骤升对电网带来压力。“我们并未强调在一个小时里关灯能节省多少电。”苏对《环球企业家》解释说:“‘地球一小时’是一个环保概念的推广活动,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并且切实感到自己是全球环保活动中的一分子。”
事实上,“地球一小时”的意义超越了一场视觉冲击或一个概念推广活动的范畴。无论是环保、商业还是公益,在以中国市场为首的未来新世界内,它提供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契机,把全球的个人、社区、企业、政府和NGO,以浪漫、温和的方式粘连在了一起。
中国式世界同盟
并非每一个创意都能做成全球性的活动,尤其是,在环保理念推广上要达到像“地球一小时”这般醒目、有效、有力。
“一个夜景特别璀璨的大城市,一幢非常显眼的建筑,一下子一片漆黑,这个情形会让每个人感到震撼。”苏小玮说。“地球一小时”之所以大受欢迎,要归功于两点:第一,它比慈善募捐、植树造林等需要投入、耗时漫长的活动形式上更直观、更易执行;第二,这个活动不存在什么文化障碍,也没有太多政治因素介入,所以它能很快获得成功。
国际非盈利组织WWF遍布全球的100多个办公室为其世界性活动的创意采集发挥了“智囊库”的作用。“地球一小时”项目的雏形来源于2007年WWF澳大利亚悉尼办公室的策划设计,号召市民在三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熄灯一小时以节能减排,旨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那一年,澳大利亚约220万人和当地地标性建筑一起关灯一小时,一举惊艳并走向了世界。
2009年,WWF决定将“地球一小时”开展至中国,此前在WWF宣传组工作的苏小玮被任命为中国区的项目经理,带领包括对外联络组、对内协调组、活动运营组等在内的十人团队,协调位于长沙、武汉、西安等地的六个野外办公室。第一个达成协议的中国城市是保定,这与其早已是WWF“低碳城市”的项目点不无关系。接下来的谈判便不那么顺利了,在美国长大、自认“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太熟悉”的苏小玮很快敏感地发现:要在中国运转“地球一小时”,“说服成本”比其它国家高。
引领熄灯活动的主会场地标与建筑物的拟定,是“地球一小时”项目组的核心工作之一。由于这是一个国家与城市在全球性环保推广活动中的国际“名片”,其辐射范围与后续影响力亦与之紧密相连,故熄灯地点的选择显得相当重要。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具悠久历史的地标,从一开始就排在苏小玮和其工作组意欲接洽的前列—但在2009年“地球一小时”第一次活动时并没有被“拿下”。“在中国,没有任何人和事很容易被敲定说OK。”苏小玮感慨说:“我觉得,在中国很多人愿意做环保,不过非常小心—很多时候,参与其中的人没有办法像国外政府官员那样立刻站出来拍板,但你在过程中能感觉到他们的支持。”
为此,苏小玮很快调整自己与团队以适应各种各样的中国式“圆桌会议”。对初拟熄灯地点名单上的每一个对象,项目组均会在商谈前出具尽可能细化的方案,其中包括:WWF的背景证明、曾做过什么样的活动、“地球一小时”的理念与形式、涉及的参与人数、关灯和活动的范围(同一地点的不同楼宇很可能归属不同的机构管辖)、能够提供的支持(保险、媒体宣传、明星参与等)。“一定要告诉他们,这个活动是绝对正面的,没有任何风险,不会产生政治歧义。”苏小玮说。
这种为对方提供足够时间量、理解度的提前协商,最终使故宫在继去年的鸟巢和水立方之后,成为今年“地球一小时”的中国主会场。不仅如此,参与“地球一小时”项目的中国城市也由去年的20个增加到了33个,更可贵的是,各地政府也在WWF提供的此平台之上纷纷提出和践行各具城市特色的创意:石家庄市政府携手地方环保局将原本一小时的活动延续成为七天的“低碳周”,成都市政府则力推一个多月前刚刚从美国亚特兰大返回基地的大熊猫“美兰”成为中国推广大使,成都同时成为今年中国熄灯活动的起点城市,在宽窄巷子、文殊坊等知名特色古建筑处熄灯一小时做出表率。
“在我们的后续调查里,有70%的网络问卷回答说‘参与了地球一小时’,99%的被调研者对‘环保’感兴趣。”苏小玮说,“这已经远不是WWF一家的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