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的新做法并不能阻止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不断上升的态势

路在何方

来源:2010年11月20日 第22期 总第217期  |  作者:安德鲁•斯皮德  |  阅读:

最近,中国接连发布有关未来能源利用政策的官方公告,其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2005至2010年间能源强度降低20%的承诺即将到期,政府正在全力以赴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最后努力。二是“十二五”能源规划已经初露端倪,其有关内容已开始通过主流和非主流渠道传播。
 
由于关系到2010年底能源强度降低20%目标能否实现,官方有关能源强度的统计数字总是会每隔几个月就调整一次。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能源强度在2005到2009年间降低了15.6%,但在2010年上半年回升了0.1%。过去几个月来,部分地方政府试图通过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来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其中包括了对大型工厂、中小企业、商店等进行限电,甚至关停红绿灯。尽管中央政府对此类举措提出了严厉批评,但仍禁而不止。
 
中央政府最近重申了进一步降低能耗的中长期目标,即到2020年, 国内能源强度比2005年降低40%至45%,其中2011到2015年降低17%,2016到2020年再降低16%。但这种片面强调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的做法可能有一定误导作用,容易让人们忽视能源消耗总量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随经济增长而处于不断上升状态的事实。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约为法国、德国和日本的40%,是美国的25%。但以实际购买力平价法进行比较,中国的人均GDP仅为法国、德国和日本的20%,甚至不足美国的15%。这种矛盾说明:即使以购买力平价法来衡量,中国目前的能源强度还是大大高于上述参照国。
 
假设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仍保持5%至8%的年均增长率,那么2010到2020 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增加一倍。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占到全球总量的9%。到2015年,这一数字会超过今天北美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或者是欧洲加上前苏联地区的总和。
 
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设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70%降低到63%,天然气比重从2009年的3.6%提升到8%,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从8%提升到11%,石油所占比重保持在18%。中国2010年度的煤炭产量将达到32亿吨。有官方人士曾发表观点称 ,2015年前国内煤炭年产量应该控制在40亿吨以下,理由是过高的产量可能会影响煤炭行业管理,造成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这一建言被采纳的话,中国未来十年内的煤炭进口量将会继续大幅增加。
 
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将可能会比2009年高出7%至8%。2010年前九个月的石油进口量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24%,但该增幅可能是源自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未来一段时期内,石油年净进口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4亿吨(相当于每天进口800万桶)甚至更多,是2009年的两倍。该数字超出了目前中东地区的石油总产量。
 
交通运输业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的重要推手。近年来中国的汽车销售量持续攀升,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在8500万辆上下。从汽车制造能力来看,中国目前的汽车年产量是1380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22%。
 
从天然气来看,2015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2500亿立方米,而在2009年的这一数字是900亿立方米。除非中国的非常规气源产量远高于预期值,否则即使将其预期供给能力考虑在内,国内的天然气产量也远无法满足如此大幅的增长需求。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超过目前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量。
 
任何现代经济都离不开电力供应。2010年底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仍将达到9.5亿千瓦,非常接近于美国的水平。远期来看,2020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很可能会超过16亿千瓦。
 
在发电能力整体提升的背景下,水力发电有望在2020年达到3.2亿千瓦,但这仍与既定的到2020年水力发电能力达到4亿千瓦的目标相去甚远。相反,核能发电的目标数字却一再被提升。风力发电在中国依然是投资热门。同期,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能力也将可能增加。中国新能源电力的发展的确值得称道,但热电装机需求仍有至少9亿千瓦的缺口,其中大部分仍将由燃煤电厂来填补。
 
上述粗浅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中国在未来十年内成功实现了降低能源强度的预期目标,其能源需求还是会持续上升,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也仍将与日俱增,影响对象包括能源初级产品、能源制成品、能源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有着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且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重要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