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空中飞人保持精力充沛的秘密
对抗时差
超级空中飞人保持精力充沛的秘密
飞机白天从北京起飞,到达芝加哥时仍然是白天。经过了十几个小时,尽管脸色铁青、眼睛布满血丝,但本应该在北京家中休息的乔松却来不及调整时差就要匆忙赶往办公室,参加即将召开的会议。作为联想首席采购官,这个国际公司的管理者不得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上午在北京,下午在香港,第二个星期在海南,第三个星期在美国,然后是韩国、台湾,再接着又是香港……如何应付时差成了最近一年来让乔松和联想其他高层管理者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同他们一样的职业经理人加入了飞行时差受害者的行列,对于这些生活在“商业日不落帝国”的人们来说,应付无休止的环球商务旅行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去年,仅美国就有800多万商业人士经历了长途旅行,他们绝大多数是从美国飞往欧洲和环太平洋地区。
一般来说,从地球的一面飞到另外一面要求旅行者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校准自己的生物钟。每跨越一个时区,大约需要一天左右才能使体内生物钟节律适应新时区的时间,有些时候,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的人来说,大约要一周才能完全和当地的时间同步。可是对于商务人士来说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计划,越来越多的睡眠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日益严重的时差问题,并以各种办法来对抗时差。
【都是时差惹的祸】
通常,飞行方向不同给乘客带来的时差影响程度不同,一般说来由东向西飞进另一个时区受时差影响较小。因为按照这个方向飞行,旅行者到达目的地时多数会是白天,而人类的身体更易适应白天的活动。如果在飞机上已有足够的休息,便会很容易融入当地的白天活动。相反,时差的困扰会更严重些。
但无论怎样,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环球旅行使人们不得不忍受人为的“极昼”或者“极夜”,这严重破坏了人体整个循环的规律性。正常情况下,体内的生物钟约24~25小时为一周期,但迅速的时间变化会让人类生物钟的正常运行被扰乱,使睡眠、消化系统、甚至激素分泌都产生一系列生理紊乱现象。
对于时间充沛的观光者来说,时差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他们可以提前到达目的地,之后用足够长的时间来适应。但这对于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来说并不现实,紧迫的日程使他们通常没有时间来调节就得马上投入会议和工作之中。
这种情况下,时差的不良影响就更加容易显现出来:失眠、嗜睡、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以及焦躁易怒等。由于抵抗力下降,很多人在飞过不同时区后会因疲劳而出现感冒症状。此外,常见的飞行时差病症还包括眼睛干涩和肌肉疼痛,这些都是由于机舱内干燥,没有足够流通的氧气和飞行中缺乏伸展机会等原因造成的。
不过对于商务人士来说,飞行时差导致的后果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莫过于睡眠不足。睡眠研究专家们指出,睡眠不足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任何减少睡眠时间的人最终会受到基本生活规律的惩罚,但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往往忽视这一问题,而飞行时差导致的睡眠不足会导致人的行动迟缓、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和神情呆滞。
今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结束对伊拉克的突访,回到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曾因为时差问题而对记者的提问反应迟钝,后来甚至被美国媒体调侃为“飞行时差比恐怖主义更难缠。”
有数据显示,人在严重睡眠不足时反应的灵敏度与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1时相同。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要考虑季度收入报表或者应付商务会议的管理者而言,其大脑反应的灵敏程度与一口气喝下4杯酒的轻度醉酒者不相上下。
破坏性后果会陆续表现在工作中。有调查显示,如果人们前一天没睡好觉就很难集中精力工作。许多商务人士刚下飞机,就得带着昏沉沉的头脑走上会议桌,然后开始对付那些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事情。此外,睡眠不足会引起人体新陈代谢的失调,并有可能给带来一系列其他疾病。
【旷日持久的战争】
通常情况下,人们由于控制飞行时差的能力不同,因时差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同。那些经常需要应对睡眠失调的人,譬如经常要上晚班的人,比其它人更容易对付飞行时差。
一种对付飞行时差的最简单方法是通过精确计算目的地时间,来决定自己需要处在光亮还是黑暗的环境里。因为光照刺激是抵抗飞行时差的关键因素之一,睡眠研究者们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个掌控生物钟的神经中枢,这个神经中枢会直接接受眼部因受光刺激而产生的信号。在适当的时间接受光照或者避免光照,可以很大程度上给生物钟传递正确的时间信号,让身体接受变化,这样人们的生物钟就可以和旅馆墙壁上的时钟步调一致了。
在此基础之上,美国芝加哥洛什大学医学中心生理周期研究实验室给出的方法更复杂一些。他们在乘客出发前三天开始让他们服用小剂量的褪黑素,并诱导其每天比往常提早一个小时入睡,等飞机到达目的地后再把这些人放在强光下,让其迅速熟悉当地的时间。
许多研究人员希望从飞行员身上找到解决时差问题的答案。位于硅谷的一家咨询公司联合美国蓝天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以及澳大利亚坎塔斯航空公司实施了一项研究计划,专门\针对飞行员们是如何在无休止的飞行中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机敏的。
结果显示:打盹是最有效的办法。该公司的总裁兼首席科学家马克·罗斯金博士在美国航天局做了一项试验,发现在持续打盹26分钟之后,飞行员们的执行力提高了34%,反应灵敏度提高了54%。
这项研究结果对那些刚下飞机就要赶赴会场的商务人士来说极其有用,他们可以在奔赴会场的途中抽空睡上几十分钟。不足半小时的打盹之后,人的精神会处在一个异常冷静和清醒的状态。如果将打盹和咖啡因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加明显,小睡一会后喝杯咖啡,能让人的头脑彻底清醒过来,通常情况下,咖啡因在15-30分钟内就会开始奏效。
当然,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他们如何在飞行途中安然入睡。国际金融消费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利·艾伦,需要经常奔波于纽约和伦敦之间。现在他一般在登机前用餐,然后喝一两杯红酒,在睡眠中度过7小时的漫长飞行,这对他来说很有效。但这并非适用于每个人,很多人喝酒后似乎并不能产生催眠的作用,而且下飞机后往往让人产生更强烈的恶心和疲倦感。
更多的旅行者选择服用一般的传统睡眠辅助药物来诱导自己在飞机上睡眠,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会使服药者在醒来后出现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针对这一问题,长期研究飞行时差问题的专家们认为,让旅行者在出发三天前开始服用少量的褪黑素诱导睡眠,同时在到达后继续服用更加有效。
褪黑素是人脑部深处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松果体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光照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黑暗则刺激褪黑素的分泌。通过口服增加体内激素的浓度,可以作用于人体生物钟,从而使大脑转入对夜晚的记忆,帮助人们进入睡眠状态。
但褪黑素药效较弱,许多人服用之后并没有睡眠反应,有人甚至服用后还出现了令人心烦的耳鸣。武田制药公司研制出一种名为Ramelteon的药物,这种药从褪黑素中得到启迪,但药效却更强,而且有可能帮助那些对褪黑激素没反应的人改善睡眠状况。
如今许多药物公司和研究机构都把目标放在了一种名为伽马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传导素上,这种神经传导素通过防止大脑过度兴奋来促进睡眠,并避免了传统睡眠辅助药物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保持大脑神经的活性。
包括赛诺菲和安万特在内的一些公司也在研制可以帮助人们如愿入睡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阻止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色拉托宁(seratonin)干扰人们的睡眠状况。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更是雄心勃勃,他们的目标是要改变睡眠结构。辉瑞公司生产的一种化合物可以让大脑中过于兴奋的神经键安静下来,从而延长深度睡眠阶段的时间。
“但是,人们还很少了解如何应用这些药物来对付飞行时差带来的问题”,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指出,镇静剂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让人们不敢尝试在环球商务旅行中应用这些药物,解决飞行时差导致的睡眠问题还需要在病理学领域获取新的发现。
因此,一些相对保守的做法应用得更为广泛。研究表明,连续飞行九个小时以后的飞行员们,在接下来的睡眠中只有五个小时是高效的。在都灵冬奥会上,希尔顿酒店为了保证这些飞行员的休息质量,重新改善了房间的灯光、床垫以及温度等设施。这种方法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机舱中的旅客,换句话说,就是在长途飞机上要给自己尽可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使用眼罩、颈垫、吹气枕头及耳塞等工具可以帮助人在旅途中安然入睡。
现在,专家们开始深入研究飞行引起的疲劳和人们的工作模式之间的关系。一个新的趋势就是被顾客们称之为旅程管理的新事物。这种方式号召企业在召集全世界各地的员工开展一项工程时,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安排行程来确保每个人在他们到达时都能及时且有效的投入工作。
不过至今为止,作为人体行为模式同步性遭受破坏的混合物,飞行时差或许仍然是人类目前遇到的对睡眠的最大挑战。“在这个睡眠普遍匮乏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疲倦中周旋。”很多经验丰富的商务旅行者们不得不无奈的顺服于此。而对乔松来说,上飞机就睡觉已经成了“必须学会的技能。”
避免时差不良影响的几个建议
*长途飞行前不要吃太饱,因为机舱内的低气压会使胃和其他内脏感觉不适。
*如果长途飞行要跨越不同时区,那么最好一上飞机就把表调成目的地时间,此后按照这个时间吃饭睡觉。要是有条件,甚至可以在开始旅行前几天就按照当地时间生活。在飞机上尽可能多活动,很多长途航班上有教授怎样伸展身体的杂志。
*饮食清淡,将酒的摄入量控制在一杯葡萄酒以内,尽量多喝水。
*睡觉的时候尽量平躺,戴耳塞防止噪音,同时使用遮光眼罩,因为人闭上眼睛时候仍然有80%的光能够通过,并影响到人体褪黑素的分泌量,从而影响睡眠,而遮光眼罩则能够挡住所有光线。
* 如果下飞机后必须工作,那么就在到达的时候打个盹。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晚上睡不着,并不建议旅行者们在白天睡觉,但打盹能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多睡眠好的人白天即便小睡一会儿,晚上也照样能睡得好。
* 很多国家限制褪黑素的销售,但是如果你用的话,建议剂量不要太大,要是2个晚上不奏效的话,还是尽快放弃这种方法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