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无法成为现代艺术大师,但鲍谊安却从画布上发现了商业创造力的灵感之源
塞尚的信徒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曾说过:“天长日久,塑造你的黏土变干变硬,当初可能沉睡在你内心的音乐家、诗人、天文学家,就再也不会苏醒了。”但这句话,对于铁矿石巨头力拓集团的中国区总裁鲍谊安(Ian Bauert)来说却并不适用。在力拓工作20余年的他,心中的“画家”在十年前才被唤醒,虽然那时他已经50岁了,但他仍然不希望在高强度的商务工作中消耗掉自己的创造力。在尝试写作失败后,鲍开始试着下班后作画。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鲍谊安最常描绘的并不是其家乡澳大利亚的雄伟矿山,而是他的家人。比如现在其画板上的最新作品就是他最小的女儿。在湖绿色的背景下,是一个有着褐色短发的年轻女孩,传承了中国籍外祖母的东方人圆润脸型,湖绿色的眼珠和背景色遥相呼应。女孩表情淡然,但眼神坚定,鲍正是通过淡紫色且没有太多弧度的嘴唇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平静。“我想抓住我想到女儿的一瞬间,她是个吸引人的姑娘。”鲍谊安解释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挂在他卧室里的小女儿的早期画像。画中,处于青春期的她将心中叛逆都映射在拧巴的眼神、抿紧而坚毅的嘴唇和披散的长发里,整个画面充斥着暗影和黑色,与现在画板上明快的湖绿和紫色形成鲜明对比。黑色和紫色是鲍谊安在粉彩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据说,喜欢这个色系的人低调却不乏浪漫。
“现在她变得平和多了,离开家乡柏斯去了悉尼,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演员,所以她剪短了头发,因为要从一群演员中突显出来,必须要变得更为独特……”同很多父母一样,提到不在身边的孩子,鲍谊安就会变得滔滔不绝。但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是用照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瞬间,而是用绘画这一更为耗时的独特方式。
用绘画思考
鲍谊安的艺术天分并非兀然冒出。在年轻时,他就热衷于戏剧。其实,鲍与妻子的相识也缘于此,当时,妻子是一部剧目的导演,“而我是跑龙套的。”鲍开玩笑地说。而这种文艺气息也弥漫于其整个家庭,除了从事演艺事业的小女儿外,他们的大女儿则从事出版工作。
鲍自选的“启蒙老师”是美国艺术家大卫•雷佛(David Leffel)和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在他卧室的书架上,立着众多有关美术的书,其中就有史密斯的《Alla Prima》,作为一本教授如何绘画的经典书籍,鲍从中学到的是尽可能自然地表现绘画对象,比如,手臂姿势的折弯或者笔直之间的微小差异,就能让画面变得更加真实。而雷佛在书里教会他的则是,在作画的时候,一定要先搭好整体结构,然后再雕琢细节。人们往往会犯的错误是先从细节入手,这是最忌讳的。
实际上,这样的思维完全可以嫁接到商业世界中,即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因为当事情行进时,人很容易就会被纷繁复杂的细节迷惑,而忘了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你一定要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方向,这是我从艺术中学到的。”鲍谊安对《环球企业家》说。
的确,绘画对于鲍谊安而言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自己摸索了一段时间后,他甚至决定去澳洲当地的一家绘画培训机构进行专业训练。这是一段颇有挑战的时光,他必须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将众多复杂的技巧学会,但鲍发现,遇到困难的不止他一个,同班的几乎每个同学都很苦恼。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15人的班级里,他深刻地体会到,面对同一个描摹对象,每个人看到的切面截然不同,所以跃然于纸上的形象也有差别。
此段经历更印证了鲍谊安从最爱的画家之一塞尚的画里学到的东西:用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作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没有盲从此前传统,即完全一板一眼地照实展现自然,而是加入了“自我”,从而引导了后来众多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现代油画流派。
塞尚让鲍看到了一只寻常苹果的不同面。同样,这个思维方式也能为商业所用,并真的让鲍所在的力拓尝到了甜头。今年2月份,力拓宣布将为珠宝企业周大福公司提供彩钻,而彩钻的开采地正是阿盖尔(Argyle)—曾经,另一家勘探公司也试图在此地发掘一种金属,结果无功而返,当力拓来到此地,却顺藤摸瓜探测到了钻石,且惊喜地发现此处竟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看,你可以不像别人那样去看去想。”鲍说。
也正因为同件事物在每个人的笔下表现迥异,鲍谊安会在作画之前思考。“你要花时间去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一幅画而言,可以用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去呈现一个对象,表现手法的细微差别就会造成作品最终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何况,如《达芬奇笔记》里所言,对一件事物详细端详,就会发现很多平常不会在意的细节。在鲍的眼睛里,一棵树可并不是简单的绿色那么简单,它有树荫,会呈现出黄色、紫色等各种颜色。“所以当我看一样东西,我得确定我‘看到’什么,去理解它,才能用笔画下来。”
因而,心灵触动的那一瞬间变得尤为关键,几乎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比如,鲍有一幅画到一半的水彩油画,描绘的是在上海复兴公园里优雅舞蹈的两对男女。鲍几乎第一眼就被这群在开阔空间中舞蹈的人迷住了。这种美好感无法在相片中呈现,而需要牢记在心里,在创作的时候反复咀嚼,才可能呈现在纸上,并被观者感受。这也是鲍提及他创作熟悉的家人时更为得心应手的原因,只因他对对象的感受最为强烈清晰。
很多人都认为,艺术所需的感性和商业所需的理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鲍谊安并不这样认为。对情感的关照在商业世界中同样适用,因为商业何尝不是在围绕着人?人们有着各自的个性、情感、看问题的角度,很多合作达不成正是因为两个人间没有真正做到相互理解。情感细腻的鲍现如今所处的职位正需用到他的高情商。“我就是一座桥。”他说,贯穿力拓公司和其他与之合作的中国公司,了解双方要达成的目标,尽可能地缩小双方的鸿沟。与中铝公司间的合作正是如此,这项合资谈判耗时整整四年,很多次面临夭折,最后的达成不乏因为鲍的坚持—想想看,对于绘画这项毫无任何实际利益回报的爱好,鲍也已经坚持了整整10年。这亦是艺术带给鲍的另外一项收获。
其实,和艺术一样,商业也是关乎创造力的一门造诣,只不过在商业世界里,“创造力”被改装成了“创新”。力拓虽然身处于在外人看来少有活力的矿业领域,但创造力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对艺术家的重要性。不久前,包括鲍在内的力拓全球范围内高管组织去了一趟美国,和航空业、服务业,甚至体育产业的各种各样的人士交谈。结果,每个人通过这种方式,都在做事和管理方式上习得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灵感,比如如何引进新的科技,降低对环境的伤害和相关风险,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扭转这个行业的负面形象……“我不得不说,情感、创造力都是商业中很重要的部分。”鲍总结 说。
最初因为害怕被嘲笑,从而背着所有人偷偷作画的鲍谊安如今已经大胆、放心地将这个爱好昭告天下。现在在作画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任何困难和无法创作下去的障碍,鲍都会找来诚实对己的家人,往往他们能即刻指出问题出在哪儿。
2010年年初,鲍谊安重新担任力拓中国区总裁,携妻子将家从澳大利亚搬到上海,这让他能够投入这一业余爱好的时间大为减少。不过,新乐趣是,他现在有了一件高科技的作画工具:iPad,其中的绘画软件让其能更随心所欲地记录一些打动他的瞬间和随时会迸发的灵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鲍谊安还很孩子气地掏出iPad,开始展示用这台机器描图作画的全过程。他对此的痴迷让人惊异,有时会连续五六个小时沉醉于此。“我忘记了所有事情,只是专注于我内心的形象和画纸。”他说。
当然,他有时也会在创作到一半时走开,以便过几天回头再审视自己的作品。有时候,前几天被自己视为“杰作”的画过两天再看却会吓到自己,让他不得不推倒重来。鲍谊安说,任何艺术都无完美的尽头,“很多好的画都是因为人希望达到太完美而被毁坏了,一幅画其实就是松紧线条、大小形状、不同颜色之间的平衡,你不能太过头了。”鲍相信,这同样也适用于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