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双手,塑造出最动人的声音
雕刻声音
用自己的双手,塑造出最动人的声音
在聚会上为朋友们拉上一支曲子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动人心弦的音乐是从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提琴中流出来会是什么场景?实际上,DIY早已经不能算做新的时尚了,但是像小提琴这种高难度的题目仍然具有挑战性。
过去的几千年中,人类对音乐艺术的不懈追求和社会化大分工的发生使得小提琴制作日益工业化,但少数保持着可贵气节的制琴师仍然恪守古老的习惯,他们竭力争取到砍伐树木的政府许可,亲自出发寻找优质木料。时至今日,最昂贵的名琴仍然要依靠能工巧匠们的双手--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足够骄傲而又有历史感的家伙。
能用来制琴的木材并不多,有资格成为一把好琴的面板的首推鱼鳞云杉木。它的树干是自然界弹性与传声速度最好的木材,年轮间(早材)质地很软,而年轮(晚材)又很坚硬,既能抵抗琴弦的压力又容易振动。它们的木材分子还能减弱小提琴不宜有的尖锐高音,使琴声悦耳。
根据小提琴面板大小要求,合格的云杉至少得有150--200年的树龄。经验丰富的老手会用敲击、刮、铲等诸多手段来折腾这些寿星,在适宜的高度截出一截楔形木,然后测出它的比重、频率等参数。最顽强的鱼鳞云杉通常都生长在亚寒带地区。实际上,在海拔
有幸得到一块好木料以后,要用切西瓜的手法将背回来的木桩剖成大小适中的薄木板,也就是等分刀法。由于树干各个朝向的发育不均,接下来还有选材的决定性步骤:我们要找的纹理正直、疏密均匀、没有疤节、横向木射线发达到发亮的几块,它们的年轮当中,晚材率(秋冬季生长出的木质)不应大于整圈年轮纹的30%,相邻的
所以,还是去打开那个旧仓库,找两块同样材质的老衫木料为妙,当然,还应该找一块同龄的老枫木,这种木头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低音性能好,是用作提琴背板的不二之选。如果能找到四五百年高寿的老云杉木和枫木,木板中间的纹理又比两边细密,那么或许就有机会做出百中无一的独板琴。如果不是也没太大问题,只要两块板来自同一棵树而且质地尽量对称就可以。把两块木料临近树皮的那一侧用刨子刨平直,用胶粘合,夹紧,就形成了中间密度大、两边密度小的符合振动原理的面板坯料。
别小看粘合,如果不够仔细,等到将面板刨成厚度只有
在小提琴的几种主要形制中,被中国轻工部确定为统一标准的是18世纪顶级制琴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蒂瓦里(Antonio Stradivari)所制琴的式样。按照斯氏图纸,用圆规与直尺把小提琴轮廓画在面板上之后,刨平厚板的基础面,留出一些加工打磨的余量,沿着轮廓边缘锯出面板的雏形,凿出外部曲面拱度。适中的拱度能让琴声在甜美度、穿透力和音量里达到最均衡。 哪一刀决定声音的穿透力?哪一凿决定音色的亮度?在凿内凹面时,同样需要依靠制琴师丰富的经验来判断这块木料的最佳厚度与弧度走势的细微差别,借助刮片砂纸的打磨,把面板的作用提炼得登峰造极。
音孔(也叫f孔)应该开在面板上最符合振动原理的位置,也就是琴腰稍下一点。这两个音孔的形状和位置不仅会体现制作者的风格,而且影响到声音。由于音孔的大小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提琴音色的沉闷或发散,所以大多数制琴师情愿采用现成的标准尺寸。用线锯按照形状锯出孔隙后,将内外侧修削平滑,在孔中部各开两个小缺口,也就是“f”的那道小横道。在已经有统一标准的小提琴上,两边f孔的小横道里端还担任着给琴码定位的重要职责。
用与面板相同质地的木料削出一根低音梁,在面板内部靠近右音孔的位置粘稳后,面板即将完成。还需要做的是在面板外沿缩进
侧板用的是跟背板同样质地的六片枫木,刨成厚度
枫木料背板的轮廓跟面板差不多,但拱度与厚度不同,另外还要在顶部多出一截与琴头粘连的部分。对付这块硬木要多花一些力气,但也有省心的事情:无需考虑音孔与低音梁了,在音孔位置贴上你名字的标签就可。
与琴头一体的琴颈是演奏过程中左手的施力点,为了保证美观与谐振,最好采用跟背板枫木出自同一棵树的木料,硬度、含水量、纹理也同样考究,雕花与开凿弦轴孔的过程更是考验制琴师的刀工。相比之下,粘于其上的指板的工艺要相对容易,但其细部的工艺也令人惊叹这件乐器的体贴:指板上侧细微的内凹使演奏者揉弦时手指的上下移动避免突兀感,两侧不同程度的微小凹陷则能保证手掌滑动时的顺畅。如果考虑日后的起换方便,可以在指板与琴颈的粘合面留出小槽。
如果确定琴身的粘合处都已经干透,那么接下来就是上漆。提琴漆分为亚麻油,松节油等作溶剂的油性漆和酒精作溶剂的酒性漆。在17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制琴师习惯于用油性漆,这种方法也沿袭至今。严格来说,油漆分成底漆、清漆与颜色漆三种,它们都有助于减弱噪音、增益音质、持久养护爱琴,虽然它们配方神秘且造价不菲,但在那些古老制琴世家,仍然能够直接买到成品。上底漆,晾干后打磨光滑;再根据需要反复刷上清漆与颜色漆,每一道漆晾干后都要小心打磨、仔细对待,因为它们也同样掌握着音质的话语权。
剩下的就是配件。乌木做成的弦轴、拉弦板、腮托、尾柱等自然是再好不过,可是今天,这些木头已经几乎绝迹,制琴师往往选用欧洲黄杨木来代替。音柱的材料也跟面板相同,选木料纹理顺直的小木块,顺木料纹理用刀劈(锯的话会破坏木纹走向,从而影响传音)成小方棍,再修成直径
时代的进步让尼龙琴弦与钢弦已经逐渐替代了最初羊肠肠衣缠成的肠弦,但用手工制琴师江山的话说:“肠弦的音质自然、内敛,有着难以言喻的美妙。”小提琴发明之初就是在极力模仿人声,肠弦的张力柔和,音色有丰富的内涵与泛音,温暖及多层次的色彩极为接近人声,是钢弦与尼龙弦所不能及的。但这种美妙的弦却因为其太过娇贵而不具亲和力:鲜有几位演奏者能像俄国演奏家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那样舍得使用这种肠弦,尤其是跟温湿度敏感、容易断裂等缺点一比,它的价格实在显得太贵了。不过,如果希望收藏自己的作品,那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万事俱备,只欠装配。粘合琴头与琴身、拉弦板、腮托、上弦、压上琴码。琴码也需要用好的枫木削成,它的落脚点正好在音孔相对的两个缺口线上,隔着面板的两个琴码脚下正是低音梁与音柱。每一个步骤都要不厌其烦地调试,甚至不惜拆开已经完整地琴身来修缮,以达到最好的音效--这才是制琴的终极追求。
现在,耗时将近一个月、琴箱里贴有名字的手工小提琴制作告罄,寻一把白色马尾琴弓来衬它吧。世上能拍出200万美元天价的小提琴只有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1699年制作那把“坦纳特夫人”,但跟工业流水线上那些8小时完工、除了速度什么都不讲究的机器琴相比,你已经有资格悠哉游哉地捧一杯茶,跷腿坐在日光里,骄矜地看着爱琴了。
小提琴收藏
世界上具有收藏价值的名琴,主要指17至18世纪的阿玛蒂(Amati)、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或瓜奈里(Guarneri)等几家意大利提琴制作家族的作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史上售出价格最高的乐器,便是那把价值200万美元的斯特拉迪瓦里提琴。
由经典制琴家所造的琴,每年可升值10%-20%,而出自这几大家族的名琴升值幅度更是惊人。曾经有一把出自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在1963年时的售价不超过2万美元,到上世纪70年代转手已达5万美元,等到2000年,其价值已经是200万美元,升幅高达一百倍。一个制琴家做学生时的提琴作品价值1000至2000元美金,而几年后成名的作品价值可增长10倍,所以,不少收藏者也很关注有潜质的年轻制琴师。
现存意大利顶级名琴全世界只有几十把,分别被收藏家收藏或由赞助者资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使用。通常,博物馆收藏规模比较大,如美国大都会图书馆所属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名提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成立了一个巴黎乐器博物馆,收藏了14把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此外,政府也会在小提琴上动用资金。1978年文化部以12.5万美金买进4把小提琴,其中一把3.5万美金的意大利琴今天已增值到25万;一把2.8万美金的法国琴今天增值到8万。而喜欢收藏小提琴的个人更是不计其数。
早在1990年,台湾塑料大亨许文龙就成立了奇美基金会,,搜集到了五把斯特拉迪瓦里和两把瓜奈里的作品,保守价值超过千万美元。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收藏有一把名为萨提诺·娜瓦扎的意大利古琴,至今已有300多岁
对于大多普通收藏者来说,较实际的收藏与投资的是近代或现代优秀的制琴家的作品(1960年以后的作品便是“现代”作品)。这类小提琴都具有较高的演奏实用价值,而且本钱较少却有较高的升值率。资金比较充足的话,也可以考虑收藏一些近代意大利琴。特别是已经过世的意大利制琴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