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意成为另一个迪拜的多哈正在摘下保守封闭的面纱

一沙一世界

来源:2007年1月 总第130期  |  作者:本刊记者 仇勇  |  阅读:

决意成为另一个迪拜的多哈正在摘下保守封闭的面纱

第15届亚运会的1.5万名运动员以及众多境外游客的到来并没有让多哈变得更拥挤。这是沙漠与海水共融的城市,波斯湾之滨,印度洋的海啸从未侵袭至此。当我到达真主安拉赐福之地、中东明珠、埃米尔谢赫哈马德·本·哈立法·阿勒萨尼国王的领土之时,多哈——这个卡塔尔的首都仍然在到处大兴土木。在一片沙砾上,刚刚耸立起一座Sports City,亚运会主体育场之外铺设的还只是塑料草皮,所有车辆都需要停放在空旷的荒地之上;塔吊林立,多哈市中心正在兴建的数十座大厦因为亚运会的缘故暂停施工,不过,为了装点多哈的夜色,所有未完工建筑的每一层都暂时安装了日光灯——它们构成了这座城市新的地平线景观。

一切都像是刚刚醒来的样子,众多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正取代传统的低平的土黄色的小幢别墅群,成为多哈新的地标。环绕多哈市北部阿拉伯波尔多海湾的珍珠岛(Pearl Qatar)是这个国家在建的最大的国际化房地产项目,将在2009年全部完工,吸引了多达25亿美元的投资。

此外,多哈美丽的城市海湾还会成为世界级快艇中心,将拥有400个船泊位,并建造大型跳水中心和国际购物中心。为了吸引国际投资,它们将首次向外籍人士开放产权许可。卡塔尔最大的地产开发商The Land在2006年8月预测说,未来5年内还将有12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卡塔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

多哈,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建筑于沙砾之上——这块荒芜之地什么都不出产,除了石油。这使得它所有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都需要进口,甚至包括劳动力。卡塔尔人只有20多万,外来人口却是其2倍之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菲律宾和中国人担当了这个富足之乡的大多数社会角色:家佣、司机、售货员、建筑工人,甚至包括政府公务员和现役军人。

拜石油所赐,卡塔尔在近几十年来迅速富裕起来。在1930年之前,这个国家还只是以开采珍珠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国土面积仅比中国的天津市大一点点,但如今,这个只有1.14万平方公里的荒芜之地已探明石油储量就达20亿吨,居世界第13位,它还拥有世界第3大天然气资源。人们形容它是一下坐到了石油聚宝盆之上的国度,2005年,它的人均GDP为52884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卡塔尔本地居民的医疗、教育和生活用电、用水都是免费的,他们不必工作,就可每月领到800美元生活费,国家为每一位申请的卡塔尔人免费提供别墅。国王不需要人民纳税,一般的小生意每月只需象征性地缴纳20多元人民币的税金即可。在地表之下藏匿千年的油气资源创造的财富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这位阿勒萨尼王朝的统治者刚刚宣布,为困顿中的巴勒斯坦承担约4万名教职员工的工资,这笔费用每月大约需要2200万美元。他甚至表示,如果需要的话,巴勒斯坦卫生部门约1.1万名员工的工资也不在话下。

在卡塔尔,即使最“穷”的人家里也会有两辆汽车和一个外国佣人,这个国家每百人拥有的轿车数量高达40辆,在街头,你几乎找不到行驶10年以上的车。想分辨卡塔尔的富人在哪里?除了看其驾驶的轿车档次和住宅的豪华程度外,一个简单的指标是其拥有多少棵树——在卡塔尔,种活一棵乔木的成本高达上万美元。而为了吸引一般卡塔尔人将花不出去的钱存入银行,当地的16家银行甚至不惜以有奖储蓄的方式来争夺客户——在其他任何国家,这都是难以见到的景象。

如此不劳而获、衣食无忧的生活足以让大多数人羡慕。想成为卡塔尔的公民?难上加难。卡塔尔一般不接受外国移民,但近年来为了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也给予一些国际运动员以本地籍,比如此次代表卡塔尔出战亚运会国际象棋比赛的中国姑娘诸宸。

【急速现代化】

尽管个个卡塔尔人都是富翁,但传统的伦理道德依然在维系着阿拉伯世界的宁静。这里没有卡拉OK,没有洗脚城,没有鳞次栉比的酒吧,禁酒,禁赌。卡塔尔人每天要做5次祷告,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如此之多,在此生活了5年的太原人李全相形容说,就像是每个社区都有一个“会议室”一样。信奉《古兰经》的卡塔尔人相信,人应该“守正自洁”、“行善”、“宽恕”并“诚实”和“公正”。贪污和商业贿赂在这里是重罪,而有了这样品行污点的人,将很难再被阿拉伯社会接纳;偷盗和其他刑事犯罪极少,也鲜见商业诈骗。

李全相在当地从事建材业,他告诉记者,在卡塔尔做生意的秘诀是,只要签订合同,按时交付订单或提供服务,当地人付款非常快速;而不会像在国内那样,接到一项订单看似有利可图,但最后很可能成为坏账。李全相是5000多到卡塔尔淘金的中国人中的一位,5年前,仅有400多中国人来此从事建筑、餐饮和其他服务业。在他看来,快速发展的卡塔尔提供了绝佳的赚钱机会,正如《飘》里的巴特勒船长所说,一个文明世界在重建和毁灭的时候,都是最好的发财机会。不愿错过盛宴的还有中建总公司、港湾集团、北京城乡建设和华为等中国企业,以及三星、花旗、汇丰和GE等跨国公司。

众多外乡人和国际资本、西方文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多哈的城市面貌,也在消解着传统的社会约束力。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在银行、电信和政府部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卡塔尔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在当地的大型购物中心里,随处可见穿着牛仔裤高跟鞋、但身上仍裹着黑纱的卡塔尔妇女走来走去。

黑纱之下不经意间露出的摩登装束反映了卡塔尔欲说还休、欲拒还迎的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也反映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正处于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之中的现实。尽管他们仍恪守《古兰经》的教义,在饮食、衣着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维护着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巴黎、伦敦和纽约时尚潮流的狂热追慕者。“皇宫高墙内,女士们可能穿得像约旦皇后拉妮娅(Queen Rania)一样,真是令人着迷,”英国新锐时装设计师贾尔斯·迪肯(Giles Deacon)说,“我们可能见不到她们,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我们渴望培育的成熟市场。”拉妮娅皇后刚刚被美国《名利场》杂志评为2006年度全球最佳着装人士之一。

目前,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级订制时装市场,占业务总量的40%。2006年6月,一场名为“卓绝大师”(Masters of Excellence)的活动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举行,80多个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希望以此打开通向阿拉伯皇宫的道路,在多哈、巴林、约旦和贝鲁特等地,这样的展示已经历过前所未有的欢迎。

多哈、迪拜、利雅得和巴林,它们不仅想证明自己是阿拉伯世界的奢侈品消费之都,还彼此竞争,渴望成为最受瞩目的中东地区投资目的地。巴林曾经是国际离岸金融及伊斯兰银行业的区域中心,但近期它的势头落到了迪拜后面,而其他海湾各国现在都在效仿迪拜的成功:用耀眼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银行在其建立区域总部。迪拜有2004年开业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棕榈岛项目;利雅得将投资67亿美元建造一个冠以国王阿卜杜拉名字的金融区;多哈同样有类似的雄心壮志,虽然除了能源产业外它并没有发达的金融业和其他产业,但它拥有的是油气资源带来的几乎无限的资金,以及今后4年里逾1000亿美元工程所带来的诱惑力。

决心脱下保守、封闭面纱的多哈,正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变革先锋:它有著名的半岛电视台,现在已开播英语频道向全球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早已因承办WTO“多哈回合”谈判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而闻名,此次还不惜花费28亿美元举办亚运会来提升自己的名气;2006年11月,它还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报告,尽管它需要击败的对手包括马德里、巴黎、莫斯科、纽约等12个城市,但毫无疑问,多哈已经成为最雄心勃勃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