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部红了二十年的小说《白鹿原》搬到荧幕和舞台是顺理成章,却又困难重重

“难产”的《白鹿原》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杜佳  |  阅读:

“我如果在1973年冬天,在西安小寨的街头因为陈忠实发表了短篇小说,就帮他组稿,就能想到今天的盛况,那是不可能的。”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何启治回忆说。何启治当时组的稿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白鹿原》,是一部连陈忠实本人也没想到会如此畅销的长篇小说。

时间拉回到2012年9月12日,人民大学礼堂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而这时距离《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活动开始还有整整一小时。各种吵杂,混乱,狂热的气氛并没有因为现场工作人员的疏导而降低,大家都在期待着见到陈忠实老爷子还有最近话题很热的王全安导演。

当时钟摆向两点的时刻,人们的目光全都集聚在入口处,他们来了。刚过甲子之年的陈老爷子身体看起来十分健朗,给人的感觉除了朴实还是朴实。王导依旧是那身黑T恤和白帽子,透过帽檐,仍旧能看到他的疲倦和凝重。随后的是国家一级编导夏广兴,他还有一个身份,《白鹿原》舞台剧的总编。

一部《白鹿原》,红了二十年,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可谓罕见。目前,白鹿原小说累计印数达到138万册。把文学搬到荧幕、舞台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可比起文学作品的成就,《白鹿原》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就略显逊色,甚至遭遇难产。

话剧的反响一般,王全安曾表示话剧有些地方太失败,不说陕西话就不是白鹿原,说了又不说好,整体感觉不自信。夏导的舞台剧更是被寥寥数人所知晓。本该在今天上映的电影《白鹿原》,前期宣传做得相当成功,原以为能打破这种局面,可突然遭遇延期,让人不得不反思,想做《白鹿原》怎么就这么难?

“在业界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越好的小说,改编电影就越困难。”王全安调侃道,“拍这部电影太费劲了,还好我这个傻小子体力壮,《白鹿原》成就了中国最难拍的电影,也是当下最难放的电影”。

对于电影推迟的原因,制片方表示是字幕问题,可很多人对此心存疑虑,如此大规模制作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难产《白鹿原》,或许是尺度问题。张雨绮回忆道,“当初我要拍这部电影,问他(王全安)的第一句话就是,尺度有多大?”读过白鹿原,你一定会知道书中有许多关于性的文字,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陈老确实很大胆,他对此的解释是人物需要,家庭、婚姻和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情色是白鹿原很重要的部分,拍好了就是好作品,拍不好很可能就毁了作品”,这是王导在给演员谈这部戏是提到的。可是情色镜头过多,难免会遇到门槛,尺度过大,难免会困难重重?至少在中国大陆,因此而被搁置的片子可谓数不胜数。

无论是电影、话剧还是舞台剧,他们之所以如此之难,有一个问题就是容量。文学的成功,意味着文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要在一个半小时表现出来,本身就是有难度的。选择哪些场景,选择哪些人物,重点突出什么,这些都会让导演和编导为难。王全安称,这部书拍成十个电影都可以。

用没有台词的舞台剧,去表达一部文学作品,更是难上加难。陈老称,对于电影还有话剧,至少他有个概念去构想该如何做,可对于舞台剧脑袋里完全没有画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做的事情,陈老师当时看完就调侃说,‘我下多少工夫,费多少章写的东西,你几个舞蹈动作就过去了。’”夏广兴告诉《环球企业家》。

读者在看完这部小说后,本身会对故事有一个构建,对人物有自己的理解,而荧幕抑或舞台的表现方式会给重新给观众构架一个新的场景,这其中难免滋生矛盾。导演不想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必然会对原著做出调整,可是观众买不买单就不一定,这也是为什么把文学作品拍成电影,很多导演想去做这个事却一直不敢做,很可能拍出的东西就遭到观众的斥责。

白鹿原剧组在海拉尔杀青那一次,刚好赶上跨年夜,王全安裹着个厚大衣在镜头前手舞足蹈,他好像完全释放了,拍这部戏太难了,先不说前期剧本的改写,就是后来天寒地冻的拍摄条件也够让整个剧组人难熬的。

从一开始就知道是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做?大抵是因为乡土情。陈忠实、王全安还有夏广进,三人都是西安人。他们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难免会产生一种共鸣。“我一直有一种想要把自己想说的东西通过舞蹈表现出来(的想法),而一直找不到这种语言,90年代初我拜读了小说,觉得《白鹿原》里面有我想说的。”夏告诉《环球企业家》。

王全安亦表示,《白鹿原》最打动他的地方就是土地和人的关系。它是对我们一部很重要的小说,它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那就是土地。从小说出来,第四代导演到后来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就想去拍,大家对小说的关注一直持续这么多年,也说明这部文学作品对电影的影响力很大。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第一句话。本以为关中文学只是被陕西人关注的多些,却难料读者对《白鹿原》的追捧是全国范围内的。人们开始去思考寻根,这是《白鹿原》带给几代读者的一个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书如此挚爱,这些导演明知如此难还要去做这件事。

不管怎么样,在经过近十年筹备和五个多月的拍摄时期,电影终于做出来了,对王全安来说就意义非凡,他自己也很欣慰。可就在即将公映之日,遭遇延期,对他和整个白鹿原剧组来说是个不小的插曲。会后,记者问及什么时候会正式公映,他只是沉默不语。而就在9月11日凌晨,陕西白鹿原影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发行方正在紧急修改技术瑕疵,争取5天内解决。这一闹,更多的人关注电影,《白鹿原》真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电影的难产很可能造就下一个高票房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