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对于经世典藏的衣物,通过能工巧匠的修补复制才能传世
龙袍的世袭
俄罗斯人用孔雀羽毛捻成金线做的雀金裘被贾宝玉烧了一个洞,贾府上下没一个人会补,最后是晴雯扛着重感冒花了一晚上修好了。晴雯和雀金裘都只在小说里,幸而我们还有前朝皇帝们传下来的龙袍,和不多的会织补龙袍的能工巧匠。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缂金十二章龙袍”,传世200多年,有400多处破损。200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缂丝大师王金山带领着4个人的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这件龙袍修复如故。
明清服饰传承至今,色泽难免褪变。通常有两种配色方法,一是取颜色相近的抽丝拼接,混合成与原衣物更为相近的颜色。再则便是染色做旧。丝线颜色配好之后,用肥皂水将光泽洗去。这是对龙袍修复的首要步骤,也是整个修复过程的难点。
王金山采用了金银线织造的方式。金线分淡、中、深三色,加上银线,共有四色。王金山当时带去了几十种金银线,经过数次对比,采取新老相夹相镶相压的方法,使新线达到与原物隐约相似的水平,这一过程耗时三天。
通常一根丝线由很多细线捻合而成,需要把丝线的断裂头捻开,用放大镜将其放大,数清楚股数。这一步骤称为配准丝线的股数。然而,织物风格能否一致的关键在于,只有经纬密度与原作一模一样,才能达到与原作一样的质感,这就需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经纬线密度的对比。
对一件服饰的修复需研究出原物的织造技法,再使用相同的技法对破损的地方加以修补。缂丝技法包括平缂、掼缂等20几种。相对而言,王金山所修复的这件龙袍,其技法并不是非常复杂,他先将配好色的丝线与断裂的经线粘合,再用勾梭的方法织出纹样。主要采取以结、掼、勾的方式,并使用了少量的戗法。
假若要制作一件全新的缂丝作品,通常将经线绷在缂丝机的两头,再用装有各种丝线的梭子,根据图样来回变换织纬。由于龙袍是用真丝织就,历经数百年后已变得非常脆弱,一不小心碰到可能就会导致断裂,因此在修复时不能用绷子夹紧,只能在松软的龙袍表面走针引纬。龙袍除了表面这一层,通常下面还有一层里子。这也成为修补的最大难点。
在修补时,王金山每穿一针一纬都需特别加工,即以细针轻拨经纬,拨正后再以压纬法使每根纬呈曲纬状(这是缂丝织物风格),与原龙袍经纬密度相符。
在修复工具上也需特别讲究。首先需采用细长而又弹性好的钢针为穿经补纬的主要工具,只有针细长,在穿经纬时才不容易碰到其旁边的经线或纬线。对破损面积较大的部位,先用长线条将其周围固定,然后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挑经穿纬,以针代梭进行织补。对隆起断裂经纬,先进行粘合衔接,然后用针轻拨与周围织面一致。
轮廓线在龙袍中损坏断缺甚多,这就影响了龙袍纹样的完整优美。修补时,需选用相同规格、相同色泽的真丝线,然后运用缂丝勾梭法进行勾勒,而不是打结连接。如此才能使轮廓线力臻完美。
对于这些经历几百年岁月的衣服来说,再怎样精细的修补,其实也是杯水车薪。“就好像人有寿限一样,丝织品也是有机物,也有自己的‘大限’。”明代服饰研究者、自由撰稿人董进告诉《环球企业家》。
两个月前,董进参与山东博物馆主办的“孔府旧藏服饰展”的布展,其中有一件衣服原本是要展出的,但工作人员进行一些触碰之后,衣服开始有断裂,甚至掉了一些小碎片,馆方便临时撤销这件衣服的展览。“到了这个阶段,就好像卧床不起的老人,已经不能去挪动了。”董进说。
目前,全世界传世的明代服饰只有两家,一是山东孔衍圣公府旧藏的两箱,共计100多件;另外一家现在日本,是明神宗赏赐给丰臣秀吉的衣物,总共大概不超过两百件。清代服饰的数量比明代稍微多点,但也有寿命的问题。董进认为,对于这种有机质文物,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复制,这可能比保存还重要一些。
由王金山修补过后的缂金十二章龙袍,时隔8 年之后,又由苏州缂丝艺人王建江复制了出来。
复制的工艺原理与修复差不多,但在开始织造之前,还需要对照原物进行打样,颜色、线条粗细、密度和花纹等都要与原物一样。王建江先后跑了6次首都博物馆,打了6次小样,才得到馆方专家的肯定。
小样打好之后,便可准备材料进行织造。与修补时只在断裂处织造不一样,复制是要织一片全新的出来,因此要求也极为精细。比如缂金十二章龙袍是“”字花纹打底,胸口和周身共有9条金龙。“每一处花纹占到几条经线都不能弄错,在处理云彩、水纹等卷曲的花纹时,纬线需要几个上下、几个来回,也必须按照原物处理。”王建江告诉《环球企业家》。
有一次在制作八宝立水图案时,由于这部分图案要用到不同颜色的金线,而王建江偏偏用错了一条金线,结果导致颜色排列与原件出现了偏差,只得返工。另外一次返工是在制作最终的龙图案时,龙眼部位的缂丝密度不对,虽然是细微的偏差,但王建江又重新做了一次。
根据原物的构造,王建江在复制龙袍时分为3大片6小片进行织造,织好后进行拼接,“就跟做西服是一样的道理”。拼接是复制过程中的难点,因为整件龙袍以“”字满花打底,就要求拼接处做到严丝合缝,不能有一点偏差。
复制这件龙袍,花去了王建江2年零3个月的时间。而且由于衣服上除了“”字纹以外,金龙、水浪、八宝立水、彩云等图案都要用到金线,因此,王建江用掉了10桶从日本进口的金线,总长度有5万米。
“人去世了,就去世了,文物也是一样。而人去世了会留一张照片,文物所承载的信息也应该被记录下来。”董进认为,复制是让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永生的最好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