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基辛格始终在思考中美关系和和平问题。《论中国》一书即是其独特的多重身份的最好映照。
基辛格笔下的中国
《论中国》虽然从晚清讲起,但绝大部分篇幅讲述的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经历的风风雨雨,每一次受到冲击后,中美关系不退反进,两国之间的合作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两国领导人始终把握了中美关系的大方向,坚持以两国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为重。中美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这是中美关系这艘航船虽然在航行途中不断遇到激流险滩,却始终没有搁浅的根本原因。正如基辛格所说,在处理美中关系问题上,包括尼克松在内的来自两党的美国8位总统显示了惊人的政策连贯性。
中美关系过去不是一帆风顺,今后也不会风平浪静。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加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和平崛起,中美之间的摩擦不断,摩擦的温度也不断升高。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因某一具体问题引起的,如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东海中日钓鱼岛之争以及中国与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的争端。
究其深层原因,以上美国的种种动作实际上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一个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对中美关系影响的映射。历史是一面镜子。若要对当今中美关系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和把握,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初中美两国走到一起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而这恰恰是《论中国》一书的精彩之处。基辛格作为一位亲历者生动讲述了中国两国最高领导人打开中美大门的经过。
了解《论中国》一书中涉及的当年中美恢复交往过程,一是为了强调中美今天的友好合作关系得之不易,二是为了使读者对当年推动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最大地缘政治因素——两国共同面对的苏联威胁——有一个深刻印象。因为只有对当年的这一地缘政治因素有一清晰的认识,方能理解为什么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中美摩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冷战的结束导致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重大变化。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中美准同盟关系的终结。当年促使中美两国建立准同盟的地缘政治动机——对付北极熊的威胁——不复存在。中美当年战略合作的基础一并随冷战而去。美国自冷战以来第一次失去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一家独大的美国对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似乎迷失了方向。美国有些人似乎很有点飘飘然,觉得不再需要中国了。
伴随中国国力的迅猛提升,更有一些美国人用冷战的老眼光看待中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焦虑感。在他们眼里,当年的准盟友中国正在取代昔日的苏联,日益构成对美国全球利益的威胁。突然失去了共同抗衡苏联目标的中美关系这艘航船开始驶向一片陌生的海域。于是暗流涌动,风浪不止。于是当年中美准同盟时代本不会成为大问题的问题,今天在美国成了热炒的问题。两国关系中原本不存在的问题,今天突然冒了出来,成了大问题。
曾亲自参与打开中美大门并自中美建交后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之间友谊和合作奔走于太平洋两岸的基辛格博士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本书后几章反复强调,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中美需要寻找两国长期合作的新战略基础。用他的话说,中美两国需要在新的战略环境下“确定一些共同的目的”,“发展真正的战略信任”,“达成共同的战略目标”。一句话,为中美在新世纪的长期合作寻找并奠定新的坚实的战略基础。
基辛格在最后一章结尾处提出了两个问题:中美关系有可能演变成为真诚的伙伴关系和以合作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吗?中国和美国能够培养真正的战略互信吗?中国人早就想清楚了,美国人似乎还没想明白。中美两国关系能否长期稳定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能否在基辛格博士提出的问题上最终想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