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推荐:《紫禁城的黄昏》。“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周末读书】昏黄的城禁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仇勇  |  阅读:

——————本周推荐——————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 (英)庄士敦(Reginald Flemjng Johnston)

译者:秦传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

 

    长途航班上,我随身带了一本书:庄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一段旅程,和进入一段回忆一样,中间有种种不可言说的奇特的类比色彩。我刚刚读到辛亥革命和清帝逊位。这时,慈禧和光绪已死,袁世凯正如日中天,孙中山也刚刚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声名。1934年写下此书的庄师傅和中国人一样,期待着历史会有另一种可能性,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但事实是,历史总是需要殉道者,需要革命家,也需要反对派,最被诅咒的末代皇太后仍在珠光宝气中死去,惩罚若来得太迟,她如何赎回罪愆

    对那个虚张其事的末代清廷的记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是有着崇高威仪的皇权,一个看起来权欲薄天的主子,仍是围绕其旁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假手的挖空的对象。顽固的保守派夸大维新派的可怕,促使在頤和园乐于玩假扮观世音游戏的慈禧从倦怠中一下子“抖擞了精神”。而那个在紫禁城中保留残存颜面的6岁的宣统皇帝,则被那些依附于其腐肉之上的内务府太监叮咬着,并假借其名与新生的民国达成了种种优待条件。当我短暂地合上书时,不禁想起张瑞敏在回忆起他在20多年前管理那家破破烂烂的冰箱厂时的感受:在很多时候,我感到不是我在管理这家工厂,而是它在管理我

    当然,很难说宣统皇帝有着和他前任一样的雄心壮志和鸿才大略,他个性中的轻浮、软弱,就像是一位不愿过问世事的知识分子。即使屈辱地接受西方强国的庇佑,即使甘愿在满洲建立一个小政权,其所图的,也不再是恢复其祖先──从皇太极到康熙,乃至光绪──的帝国荣光,而是希望在一个自己熟悉、赖以生存的旧系统里继续过着驼鸟般的生活。君臣的礼拜,在平民看来,意味着极大的自私自欲的权力,而对溥仪而言,我想,这只是一种他从小时候就熟悉的一种游戏罢了。这种游戏,意味着他不必因关心民间的疾苦而烦扰,因列强的照会和要挟而痛苦,因革命党人的共和政见而必须做出虚于委蛇──他可以假装这些不存在,可以不做令人烦恼的决定和选择,可以不食人间烟火。我怀疑他已经慢慢喜欢上这种傀儡生活。

    至于另外一点,我十分同意这位中国末代皇帝的英文教习老师对这个国家和国民的看法:“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虽然人们对清廷的腐败和懦弱不满,但对满族的仇恨并非那么普遍,但革命党人发明的“打倒满清”的口号是如此新奇和充满“破坏有理”的暗示,很快让并不清楚自身行为概念的民众喜欢上了这个新说法。接下来,我们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又看到了大量的“打倒XXX”,从帝国主义到国民党反动派到国家领导人。

    至此,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喜欢所谓“革命”的任何说辞。于我而言,它只意味着不公正的掠夺、无法辩护的处决、只图一时之快的破坏游戏和再难回复内心的宽恕和平静。 

Tags:  昏黄的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