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工匠把来自四川慈姥山上的慈竹变成艺术品,蒋琼耳和她的“上下”又把它重新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青神的竹编
2008年,当蒋琼耳去四川省青神县寻找竹编工艺师时,她眼前的手工艺人们正在用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竹丝编一只比人还大的大象,这让她觉得很可惜。“用最细的丝编最庞大的动物,这是今天传统手工艺认为的极限挑战,但是现实生活中,谁都不需要,这些都与我们现实生活无关,手工艺很多都被浪费了。”她告诉《环球企业 家》。
彼时的蒋琼耳刚刚成为爱马仕的中国子品牌“上下”的艺术总监,她希望这个品牌能够通过一种有别于放诸展览和博物馆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上下”的团队在全国甚至整个亚洲都找到不少登峰造极的手工艺,诸如景德镇的薄胎瓷、蒙古的手搓羊毛毡、越南的漆器以及四川青神的竹编。但她发现,正如竹编这样的,有太多的手工艺成了脱离现代人生活的、不再具有功能性的东西:“慈竹竹编可以编小兔小猪,或者是平面编织,它可以惟妙惟肖地去表达名画,但是你的生活不需要 它。”
在“上下”零售空间里工作的人并不自称销售人员,他们的名片上都写着“门店大使”。在这里,你会看到,檀香木和紫檀不再仅仅做成桌椅,而是打磨成麻将;原本用来做帐篷、毯子的手搓羊毛工艺,原材料从羊毛换成了羊绒,以制成轻薄柔软、更适合城市人穿着的衣服;经过1380度高温烧制、薄如蛋壳的薄胎瓷也不再只是精贵的摆件,而是邀请音乐人窦唯为这种可以轻击出声响的器皿创作出音乐,让这有千年制作历史的瓷器有了新的存在感。至于竹编,设计团队则决定赋予它新的功能—给瓷器茶具隔热。
为了让曾一度被束之高阁或者落为平庸的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归生活,在找到愿意合作的手工艺人后,“上下”首先派出了研发团队跟着“大师们”学艺。“不可能用三年的时间去研究老先生们几十年的手艺,我们只是选一个着手点,然后从这一点去研究去挖掘更深。”
在学习到某种工艺的一个点后,研发团队将这一点的精华与设计团队交流,让他们去想如何将荏苒时光再次融入现在的生活。
这种叫做竹丝扣瓷的手艺并不是“上下”设计团队的原创。“以前也做过茶具,但是那些都很粗糙,这个要求严格得多。”与“上下”合作的竹编艺人刘基全说道。
为了让竹编更好地贴合瓷器,“上下”的设计团队需要让竹编尽可能的薄,于是刘基全便碰到了自己做竹丝扣瓷以来用过的最细的、仅有0.4毫米的丝。除了用最细的竹丝,“上下”亦要求一套茶具上的竹编不能有色差。对颜色、宽度、韧性的要求,使得100斤从山上被砍下来的慈竹里面,只有8两能够被用到最终的竹编 中。
如果说“上下”的设计理念是脑,手工艺人们的技巧是手,这场关于工艺传承的努力,最大的挑战便来自于手脑的结合。
在结合前期,为了让寻找来的工艺人们都能领悟“脑”之所想,“上下”让刘基全这样的工艺师们去上海博物馆欣赏不曾面世的馆藏,一窥传统工艺的经典之作;或者让他们与一位为爱马仕做了二十多年皮具的法国工艺人做交流,以了解顶尖工艺对品质的注重。
为了在竹丝扣瓷这一工艺上做出超越和不同,“上下”研发团队反复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看刘基全们做出来的“试验品”是否能与设计师的想法相符,而寻找吻合的过程中,单单一个竹丝扣瓷茶杯的“打样”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传统的竹丝扣瓷编法是一根经篾一根编篾,单根竹丝编制。经过和研发、设计团队的探讨,工艺师们发现两根竹丝交叉行走的“双线交叉走丝”法立体效果更好,于是便将竹编的经篾和编篾都增加到两根,以求被握在手中时更好的质感。传统手工艺人几十年来的经验使得他们容易随性而为,“上下”的研发团队则要确保竹编时每个经篾、纬篾之间的空隙都是均匀的、不能有丝毫差别,而这也让工艺师们的工作效率从以前一天可以编好几个茶具变缓到三天才能编出一个杯子。
多年编织竹丝扣瓷的经验,也让工艺师给设计团队提了不少意见。剥去竹丝扣瓷茶具的竹编外壳便会发现,被竹编覆盖的部分比原本露在外面的瓷器部分稍稍凹下去了一点。“这个凹面最初是没有的,是我们建议把这个凹下去。”有了略微的凹陷之后,倒扣上竹编的部分便和裸露在外的高温白瓷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摸上去少了突兀感,感觉更加浑然一体。
在为竹丝扣瓷打样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基全早就记不起自己究竟做出了多少个“不合格品”,打样的日子一直就在编成—否定—拆掉—再编的循环中一遍遍地继 续。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今年整整一年,景德镇的卢师傅都没能再做出过一个薄胎瓷碗。这门从明代万历年间起独成一家的手工艺追求薄如蛋壳的轻薄通透,以及轻击时产生的悦耳低鸣,原本就是烧制一两百个碗才能取一件好物的“细致活”。由于制作时受气候影响极大,今年的气候使得本就难产的薄胎瓷碗再达不到“上下”的理想状态。
蒋琼耳把诸如薄胎瓷、竹丝扣瓷这样百里、甚至千里寻一的品质看作是“上下”传承手工艺的基础,这种追求极致完美的“吹毛求疵”甚至让做了二十多年的刘基全也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一个事情还是把它做好,尽量把它做到完美。后来慢慢越做越有进展,看到难关一点一点地攻破了,有希望了,就不可能放弃。”
如今所有的努力有了成果,刘基全最希望的便是买这套竹丝扣瓷茶具的人能够知晓关于竹编的工艺流程,“一个杯子从选料到编好还是来之不易的,不是说你花多少钱买了,我就可以把它扔在一边,对于我们来说,看到心里还是不舒服。”
“上下”如今已经有了顾客。蒋琼耳觉得,那些精雕细琢仔细打磨而来的手工艺品并没有任何关于“上下”或者爱马仕的Logo,青睐它们的人们完全是因为被器件所蕴含的传统手工艺所触动。“今天‘上下’的客人都有非常好的教育背景,对文化非常有兴趣,而且真的在追寻自己文化的根基,有这样的需求才会去理解。他们一定是懂的。”蒋说道。
竹丝扣瓷制作流程:
选竹:作为原料的慈竹必须采自12月的阴密山丛里,挑选日照最均匀从而颜色最均匀的竹子,通常一笼慈竹中,只有一两根竹子能被选中。
刮青:砍下慈竹两天内,需要趁着竹子表面水分充足之时,用刀片轻轻刮掉表面的青色角质层,使其外观色层一致。
启篾:用刀片将事先分好的竹块,沿竹材的径向剖启成薄篾层。
分丝:用自制的排针按在篾片上,顺着篾片的纹理一抽便能分出竹丝。通常一厘米宽的篾片可以分出2丝到48丝不等,每根竹丝仅宽0.15毫米到0.5毫米。
选丝:选取0.4毫米宽、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颜色一致的竹丝。这一过程使得从山上搬回的100斤慈竹中,只有8两能用于最终的编织。
做凹:竹丝所扣的瓷器部分,需要比裸露在外的瓷器部分略凹一点,以让竹丝与瓷器更好的贴合。
编织:用“双线交叉走丝”法,两根经篾和两根纬篾在编织时交叉行走,使作品更具质感与立体感。编织时经篾与经篾之间、纬篾与纬篾之间需要保持一致的空隙。
薄胎瓷制作流程:
配料:原料是瓷石和高岭土。原料配比、水分配比、研磨石的配比,景德镇仅有一名卢姓师傅知晓。
拉坯:粉碎后的泥料经过揉泥后,便逐渐变成一个碗。此时力道要均匀,且不能让空气跑入坯中。
修坯:拉坯只能将瓷碗做到两三毫米厚,经过上百次的落刀精修之后,瓷碗可以做到薄如蛋壳。修坯需要没有杂念,有时呼吸稍重,薄坯都会碎掉。
素烧:将修坯完的精坯放在案板上转移到素烧房,在750至800度的温度中素烧。一个半小时后逐个补水。
补水:用笔蘸水,一道道刷过坯体,检查坯体中隐藏的气孔和死 泥。
施釉:各个部分的釉层需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注意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
烧成:进窑经受1380度的高温焙烧,以让瓷碗不碎裂,不变形。
刘基全和竹编
尽管是四川最有名的竹编手工艺人之一,并且曾拿着作品到全国各地、甚至跨洋参展,刘基全对于自己的手艺还是有些许遗憾。他不喜欢人们带走了他的作品,然后扔在一边再也不看。
1988年,初中毕业的刘基全被分到了四川眉山青神县的外贸公司,开始了以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营生的日子。
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蜀人的祖先被称为“蚕丛”,青神便是蚕丛的出生地和故里。青神先民用竹编簸箕养蚕,竹编撮箕用于生活。到了唐代,民间用竹子启成篾条编兜筐乘物,编扇子扇凉。明代时,一位青神的进士带上了用很细的竹丝编成的书箱和膳食盒进京做官,它们如今被收藏在了“中国竹编博物馆”。竹编就这样成为了青神这个小县城里最宝贵、最古老的财产之一。
每年的12月,刘基全都会和工友们一同骑上几十公里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去青神慈姥山最阴密的地方找适合做竹编的慈竹。冬季的慈竹是最“健康”的,湿冷的气候可以把虫子赶走,也让竹子长出了可以拿来编制任何器件的韧性。而阴密的山丛保证了稀疏且均匀的日晒,以免同一根竹子生出青黄不一的阴阳脸。
刘基全和工友们把几十根长成一簇的竹子叫做“一笼”,在每笼慈竹里,能被刘基全选中的少之又少。“必须要选一年四季光照都一样的,(一笼里)每年只有四五根符合要求的笋子生起来,这四五根里面也只有一两根‘要得(可以用)’”。
竹子从山上运回来后,工艺人们要趁着竹子表面的水分还算充足,用刀片刮去表面青色的角质层。此时通常一刀下去,竹青便被刮成一层柔软的绒,溢出一股清甜的淡香。刮青之后,工艺人们便要将露出白胎的竹子以竹筒外圆基本平面为准,按竹筒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宽度的竹块。再将分出的竹块沿竹材的径向剖启成约一厘米宽的薄薄的篾片,并经过防虫等处理之后,工艺人们拿着自制的排针按在篾片上,顺着篾片的纹理一抽,手中便有了宽度仅0.15毫米到0.5毫米的软韧的竹丝。
24年来,刘基全和他的工友们用这些细软的竹丝编过平面的山水字画,编过果篮花篮,编过生肖玩偶类的挂件,也编过熟食的包装。他们偶尔也接到出口到美国日本的订单,身为竹编画工艺师的妻子还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台湾参过展。和竹子打交道的二十多年,让刘基全对这门当初只为养家糊口的手艺产生了感情:“现在我拿着一个竹编杯子,一看它的材料,我就能够知道那是哪一笼竹子生出来的,我连那笼竹子在哪个地方、来年还有没有竹子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