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饮食和运动就足以保护好你的心脏?未必正确
心脏的隐秘杀手
注意饮食和运动就足以保护好你的心脏?未必正确
二十年后,什么疾病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两位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心肌梗塞。根据去年底公布的这份对未来人类死亡原因的预测报告,到2030年,心肌梗塞造成的死亡将占人类总体死亡原因的13.4%。
过去,人们对心脏病的传统认识是:体重超标的中年人才会患上此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早已经过时了。最新的研究表明,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其实比抽烟、饮食习惯等生活形态的影响还大,但却长期受到忽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用通俗的语言将其表达为“对于那些心脏病易发人群来说,情感上的紧张和焦虑容易造成心脏病的突发。”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其中包括麦当劳公司前CEO坎塔卢波和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杨迈。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寻求从人们最容易忽视的重要诱因——精神入手寻找治疗、预防心脏类疾病的方法。
无形危机
近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为负面情绪导致心脏病来寻找科学上的依据。事实上,医生们正逐步发现心理学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远远超出此前的认识。伯明翰大学心血管医药学的专家认为,精神忧郁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至少是一般人的两倍,而对于那些曾经心脏病发作的人来说,精神忧郁所带来的危险是一般人的4倍甚至5倍。同时,童年的心理阴影也会对其成年后的心脏病产生影响。
如果童年的精神紧张可以导致心脏疾病,那么成年之后的紧张性刺激,例如延长工作时间,对于被解雇的恐慌,年金的丧失是否也有同样的影响呢?最权威的回答来自于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2006年的调查。《柳叶刀》检查了来自52个国家的超过11000名心脏病患者,发现在他们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年,病人所承受的来自工作、家庭、财务问题、精神忧郁和其他方面原因的紧张程度明显高于13000名健康生活的正常人。
但是人们对于高压力下的工作状态反应不一。最关键的争议是,压力是否会导致冠状动脉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取决于压力是否对人造成了生活受到控制的感觉,或者生活在受环境和上级支配的状态下。
这种被控制的感觉带来的其实是对自己生活的失控,以及行为上的改变。压力容易引发负面的消极情绪。在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状态下,人们控制力减弱,无法保持甚至恶化饮食习惯,倾向于吸烟喝酒等不健康的发泄方式。厌食症或者暴食症就是负面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恶劣的饮食以及烟酒过量便使得人们很快加入心脏病高发人群。
但是对行为的影响仅仅是一个开始。消极的情绪也可以产生一些直接影响,通过引起传统的“战斗或逃跑机理”来加强紧张的反应。身体会释放一些紧张的荷尔蒙,例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由于血液内的化学变化会提高血液的凝结反应以帮助愈合伤口,这引起的反应是,血压升高,血糖指标上升。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内在的求生机制。但是,如果长时间地如此作用,持续的高血压和高血糖会损害血管本身。
“来自于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造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纤维蛋白浓度高,血脂高。长此以往造成动脉硬化加快,引发冠心病。”北京安贞医院原副院长洪昭光说,“长久的压力状态下,生活失去控制,容易造成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另一位国内权威心内科专家胡大一则认为,心脏病和抑郁能够互相加重彼此的恶化程度。他认为消极情绪会引起或者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而心血管疾病则可引起甚至加重抑郁。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9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的情绪障碍显示,80%的心脏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胡大一将其归结为一个压力系统。纵横交错的仪器导管以及紧张的工作气氛,连同亲友的忧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并在患者心中投下巨大阴影,压力造成的紧张和持续焦虑累积成抑郁、中度甚至重度抑郁。
心理与心脏
如果消极或者紧张的情绪可能导致心脏疾病,那么它们的反面是不是可以用来预防或者治疗心脏病呢?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专家蒂姆西·史密斯拿他的82名学生做起了试验。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被指派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有的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有的则同爱和家庭相关,被用来舒缓情绪。史密斯发现,当他们被强迫选择支持或者反对争议性的话题,如提高社会保障的退休年龄限制时,心跳频率和血压都明显上升,而写到有关亲密友人的段落时,心跳频率和血压上升幅度较小。
的确,对于没有心脏病史的人来说,没有比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更为重要了,拒绝愤怒、敌意和压力等负面情绪,不要让自己纠缠于外界压力。而缓解压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转移注意力。参加社交活动或者逗弄宠物都能极大缓解压力。而静坐冥想或者放松疗法都有助于正确地承受生活中的压力——比如眼看无法达成的战略目标、十几岁叛逆的儿女等。
乐观似乎也有类似的好处,而且可能帮助人们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症。即便是大笑也能够应对心脏病。医生们认为,观看15分钟滑稽电影可以达到缓解周围动脉,提高血流量的效果,并且可以维持长达45分钟,其效果几乎可以和有氧运动相提并论。
而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情况则复杂得多。胡大一治愈的一位病人曾经得过面积较小的下壁心肌梗死,由于就医及时很快恢复了正常。然而随后,对心肌梗死复发的担心却给他带来了强大的心理阴影,使其整日神情恍惚且不敢工作,最后竟卧病在床。对此,胡大一不得不对他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了心理治疗。
如今,在心理心脏病学领域比较前沿的研究由美国白宫健康医疗顾问欧宁胥主持。他所倡导的理论以追求严格的低脂肪饮食著称,他曾长期做过的一项心脏病研究显示,心脏病人如要成功恢复健康,就要全面改变饮食,即停止吃肉食、改吃素食。同时他也强调身体锻炼,以及通过瑜珈、冥想和互助小组活动来降低精神紧张程度。
对中国国家领导层做过多次健康培训的洪昭光则推行一种反对任何刻意行为的简单疗法。他更愿意将其最为推崇的生活方式介绍给病人。“‘适者有寿’,‘适’不仅仅意味着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还表示适量,适可而止。对于事业的成就追求应该适可而止,生活远远不止事业名利带来的成就感,回归家庭和朋友能够减缓压力。”而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这位健康专家同样推崇适量,也就是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情况不同而选择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忘掉那些经过严格计算的卡路里菜单,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些东西有助于维持健康,如果执行不力反而会使人增加精神压力。“饮食的简单原则就是什么都吃一点,最便捷的减压之道就是回归自然。”洪昭光说。
或许有一天,这将是治疗心脏病人的一种模式:通过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来改变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