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也许是民族情结在作祟,我坚信,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电影中所传达出的那种含蓄、隐忍而又复杂的心理

东方式情欲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倪妮  |  阅读:

就在提笔写此文时,威尼斯传来了《色·戒》捧得“金狮”的喜讯。这打乱了我原本以质疑的眼光审视此片的计划,它出乎我预料地赢得了国外的评委们——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也许是民族情结在作祟,我坚信,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电影中所传达出的那种含蓄、隐忍而又复杂的心理——即使我们的电影得了奖,即使我们的票房在那里还不错,但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吸引他们的只是电影中的那些外在形式,而不是其所传达的核心。
 
 
就像是李安——这位在好莱坞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之一。无论是《断臂山》,还是《冰风暴》、《喜宴》,甚至是《卧虎藏龙》,在这些风格迥异的电影背后,李安始终都在努力阐释着欲望与压抑相互纠结而产生的那种扭曲力量,用其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么多年转回来,逃不过的还是‘理智与情感’。”
 
但是,真正令他与奥斯卡和金球奖结缘的,恐怕并不是这种深深隐藏于各种“类型”电影中的“力量”,而是绚丽华美的“中国功夫”以及对历来“保守”的华人怎样诠释“同性恋”题材的好奇。
那么,失去了这些“噱头”的《色·戒》还能靠什么?
 
 
也许你会说,靠那种爱恨交织的激烈情感冲突。然而,将爱恨情仇发挥到极致,最后不得不选择一同毁灭的《苦月亮》,似乎比它更为激烈。(顺便说一句,很多人认为原著作者张爱玲写《色·戒》是在影射她与胡兰成,这点也同《苦月亮》的男主人公身上深深印刻着导演波兰斯基的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你会说,靠那种原始冲动的压制与爆发带来的激荡刺激。然而,考验着你道德的底线,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为欲望极度奋斗,甚至疯狂的《鹅毛笔》似乎也比它更为刺激。
 
 
《色·戒》选取的形式,已经让外国人用更加张扬的方式使用过了,我实在不知道这部以上世纪40年代旧上海为背景的电影,究竟哪点打动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但毕竟它获胜了。
 
虽然目前国外批评家对该影片还未有评论,可国内关于《色·戒》的报道已经称得上“泛滥”了。当媒体无一例外地将目光聚焦于那三场情欲戏时,不知道李安心里是否有丝无奈。
 
看张爱玲原著,对女主人公在刺杀行动之前骤然发觉自己心意那一段最为印象深刻:“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寥寥几句,从发现真爱的惊喜到无可挽回的痛苦再到一种置之死地的决绝,这其中却已经历了多少的跌宕起伏。我很期待着电影中的处理,遗憾的是,对于电影情节的介绍,引用原著最多的却是那句唯一勉强算得上“性”暗示的话:“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
 

我常常感觉,“议程设置”的力量真是可怕。当舆论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在某一“议程”上,加上多数传媒持续着、重复着并且广泛着传达着高度类似的内容,造成累积、遍在及共鸣效果时,即使如李安这样数年来坚持试图展现复杂人性的导演,也会陷入“沉默螺旋”的漩涡。《卧虎藏龙》是这样,《断臂山》是这样,那么《色·戒》呢?
 
比如我,尽管说归这么说,却也对《色·戒》的“未删节版”兴趣更浓。
Tags: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