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铁琴铜剑楼、意园藏书、诵芬室、卧雪楼……,海内多少私家收藏都在战火与动乱中散失殆尽,惟有“綵衣堂”的翁氏藏书经六世而不绝,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翁同龢的藏书
前个周末,表嫂自沪上来,小青陪她到波城美术馆。回来一脸兴奋地告我,翁万戈先生家藏书画的特展正在那里举办,居然还赶上是首天开幕呢。听了这话,等不及下个周末,二天下班之後我们就跑去看。
海源阁、铁琴铜剑楼、意园藏书、诵芬室、卧雪楼……,海内多少私家收藏都在战火与动乱中散失殆尽,惟有“綵衣堂”的翁氏藏书经六世而不绝,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光绪三十年,翁同龢故去,翁家的收藏竟也随之无人知其下落,有“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矣”之叹。直到一九八五年,“翁氏藏书”惊现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才引起学界震动,最後于2000年,80种计542册“翁氏藏书”以450万美金成交,回归故里,移藏上海图书馆。当时的新闻很是沸沸扬扬了一阵,如今,又有了翁氏六代所藏书画在波城公开展览。这样过眼的机会,今後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再有。
至于收藏之富,成就之高,不是我等门外之人可以妄加评论的。我只是一直迷惑于这批私家藏品是如何躲过最后这一劫——内战与革命,如许珍品如何从中国来到海外,又以至如何完整保存下来。
藏品的收藏历史往往比藏品本身更加引人入胜。
海源阁、铁琴铜剑楼、意园藏书、诵芬室、卧雪楼……,海内多少私家收藏都在战火与动乱中散失殆尽,惟有“綵衣堂”的翁氏藏书经六世而不绝,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光绪三十年,翁同龢故去,翁家的收藏竟也随之无人知其下落,有“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矣”之叹。直到一九八五年,“翁氏藏书”惊现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才引起学界震动,最後于2000年,80种计542册“翁氏藏书”以450万美金成交,回归故里,移藏上海图书馆。当时的新闻很是沸沸扬扬了一阵,如今,又有了翁氏六代所藏书画在波城公开展览。这样过眼的机会,今後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再有。
至于收藏之富,成就之高,不是我等门外之人可以妄加评论的。我只是一直迷惑于这批私家藏品是如何躲过最后这一劫——内战与革命,如许珍品如何从中国来到海外,又以至如何完整保存下来。
藏品的收藏历史往往比藏品本身更加引人入胜。

翁同龢手书一笔虎
海内的报道大多语焉不详,夹杂在“国家一贯保护和发展文化事业政策,展示改革开放后上海及中国良好形象的重大善举,也是使这批珍本不流散至海外的最好办法”和“再次表明政府对于文物保护政策的一贯性与连续性”这类词句之外,仅有“40年代,为防战乱,翁万戈将这批书带到了美国”一句模棱两可,一笔带过。此次波城美术馆的特展前言里对此也是雾里看花,让人不知究竟。倒是展览录像中翁万戈先生的夫子自道让人得以一窥堂奥,仅次一项,此行就着实不虚。
首先,还是要大略铺排一番必要的背景,其一,翁氏藏书之始末;其二,翁氏谱系之流传。
翁氏藏书从翁同龢之父翁心存始,故此次翁氏书画特展主题,中文虽称“翰墨流传”,但英文却是“Through Six Generations”。翁心存藏书以陈揆“稽瑞楼”旧物为起点。陈揆去世後,稽瑞楼藏书逐渐散尽,经翁心存多方搜罗,仅得其中少半,计有四、五万册上下。
其后翁家长子翁同书,从清代江都著名藏书家秦恩复後人手中购得秦氏“石研斋”的大量藏书精品。在常熟祖居辟有“双桂轩”、“柏古轩”等。

首先,还是要大略铺排一番必要的背景,其一,翁氏藏书之始末;其二,翁氏谱系之流传。
翁氏藏书从翁同龢之父翁心存始,故此次翁氏书画特展主题,中文虽称“翰墨流传”,但英文却是“Through Six Generations”。翁心存藏书以陈揆“稽瑞楼”旧物为起点。陈揆去世後,稽瑞楼藏书逐渐散尽,经翁心存多方搜罗,仅得其中少半,计有四、五万册上下。
其后翁家长子翁同书,从清代江都著名藏书家秦恩复後人手中购得秦氏“石研斋”的大量藏书精品。在常熟祖居辟有“双桂轩”、“柏古轩”等。

翁氏藏书书影
翁同龢藏书除父亲翁心存和长兄翁同书藏书外,主要是他平时收藏,在京城有藏书室“一经堂”、“韵斋”,在家乡祖居有“宝瓠斋”,自己筑有“瓶庐”。
光绪22年,翁同龢因主张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次年由翁斌孙出面,将北京藏书全部运回常熟,存放在“綵衣堂”老宅内。
光绪22年,翁同龢因主张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次年由翁斌孙出面,将北京藏书全部运回常熟,存放在“綵衣堂”老宅内。

翁同龢旧影 翁万戈一家四八年在上海
翁同龢去世后,藏书中的精品包括翁同龢日记和自定年谱手稿悉归翁之廉珍藏,秘不示人。翁之廉是翁斌孙次子,过继给翁曾翰的一支,即为翁同龢第四代孙。1916年与1917年间,翁斌孙回乡整理,并将大部精品转移到天津庋藏,余仍藏于常熟翁氏故居采衣堂中。民国後,翁斌孙闲居天津,以读书、鉴藏古籍、字画自娱。翁斌孙先后编写《乙卯装书记》、《过眼录》、《沽上所见录》等收藏目录多种和《笏斋日记》、《笏斋诗集》等著作三十余种。1922年翁斌孙于天津病逝,藏书就归其子女所有。翁氏藏书到“之”字辈基本上没有增加。斌孙长子翁之润,藏书室名“陔华词馆”、“灵蛮室”、“师曾室”。翁之憙,斌孙幼子,得翁氏藏书最多,于1950年夏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翁之熹之子翁开庆有文记载:“1950年夏,天津解放后不满半年,北京图书馆赵万里、高熙曾两先生来访,下榻我家,遴选家中所藏书籍,昼夜不息,历时半月有余。凡所选善本,父亲都悉数举以献国家。”留在常熟老家的藏书有部分散失,被私家收藏,剩余的七千册捐赠给南京图书馆。1712册,捐赠给常熟市图书馆。另外常熟博物馆亦藏有《皇家兵制考》手稿、《笏斋日记》手编残册等几种。翁之廉于一九一九年过世,主要藏书及书画精品均传于嗣子翁万戈(兴庆)继承。40年代,翁万戈携先人藏书与书画跨海赴美。2000年4月,转售上海图书馆。
翁氏谱系之流传亦颇有周折。
翁同龢虽贵为“天子门生”、“两朝帝师”,但一生未育子女,过继兄弟翁同爵之子翁曾翰为嗣,翁曾翰与其子翁安孙不幸双双早逝,则将翁安孙堂兄翁斌孙次子翁之廉过继翁安孙为後。翁之廉依然无後,再以堂兄翁之熹之子翁兴庆过继。翁家先後三次过继,翁同龢的血脉才得以传承。生于1918年的翁兴庆就是这次翁氏书画展览的主人翁万戈先生。
1938年,抗日战火正炽,为使翁氏家族五世单传的血脉得以保存,翁万戈听从家命,只身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在异邦娶妻安家。
翁同龢虽贵为“天子门生”、“两朝帝师”,但一生未育子女,过继兄弟翁同爵之子翁曾翰为嗣,翁曾翰与其子翁安孙不幸双双早逝,则将翁安孙堂兄翁斌孙次子翁之廉过继翁安孙为後。翁之廉依然无後,再以堂兄翁之熹之子翁兴庆过继。翁家先後三次过继,翁同龢的血脉才得以传承。生于1918年的翁兴庆就是这次翁氏书画展览的主人翁万戈先生。
1938年,抗日战火正炽,为使翁氏家族五世单传的血脉得以保存,翁万戈听从家命,只身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在异邦娶妻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