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什么是快乐?怎样才会快乐?快乐是归宿还是手段?

你需要更快乐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络版  |  作者:秋离  |  阅读:

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内阁拨巨资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筹划设立衡量人类“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标准。得出的结论却是,近几十年来两国经济的显著增长并没有让人民觉得更快乐。

什么是快乐?怎样才会快乐?快乐是归宿还是手段?一组统计数字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当下的自己并不快乐,但相信快乐可以积蓄,一定会在未来光顾自己,所以今天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甚至不惜牺牲健康,就是为了换得明天那个大大的快乐。然而,总有些先一步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朋友,会推心置腹地告诉我们他觉得自己并不快乐。如此看来,快乐简直像是一个不按规矩出牌的赌徒,一面不断诱惑着我们加注,却又每每在翻牌的时候让人输得精光。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不快乐?或者说,快乐没有想象中来得那么痛快淋漓?

《撞上快乐》不是一本能让人们解决快乐问题的“行动宝典”,这位哈佛大学赫赫有名的心理学教授找来了一大群志愿者,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测验,一步步证明了人类大脑是如何从事想象和预测的工作的,这种想象和预测的准确性又是多么的虚伪可笑,从而夯实了他的结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只是一种阐释,而非事实本身。正如视网膜上的那个盲点被大脑不假思索地填补上了图案一样,眼睛和大脑狼狈为奸,不断地编造着人类的记忆和知觉的赝品,却从不争得我们同意,结果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骗局”而与真实的快乐越来越远。我们觉得自己不快乐,或者不够快乐,原因之一是大脑思维存在着预测偏差:也即人们不能对未来的情况作出准确的预测,这种偏差导致了人们的不快乐。

显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拿出什么新鲜的观点,很多哲学、心理学大师们一直就在寻找着那条通往快乐之路,试图揭开人类主观感受的神秘面纱,而大脑主观认识局限性这类问题,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便可一窥大概,《撞上快乐》的论点和两千年前的柏拉图相距不远,然而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在于,他在很多鲜活的事例中一步一步地证明了这个观点,使得一个哲学上面艰涩的问题变得深入浅出而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正如他自己所言,《撞上快乐》只是在提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之道。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用整本书95%的篇幅阐释观点,却只用了5%来试图解决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很是虎头蛇尾。《撞上快乐》的价值并非它的结论,或是找到了什么突破的途径,它如果能够唤起人们对快乐的重新思考,那就应该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本书并不能帮助你找到快乐,而是找到一种合理而科学的解释,告诉你为什么感到不快乐。

 

Tags:  生活 快乐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