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加拿大展示着包罗万象的的文明佳作,但它狂野丰腴的风景才是最震撼的艺术作品
天堂口
5个世纪前,荷兰探险家雅克・卡特尔(Jacques Cartier)和他的水手以及尾随的海盗们沿着圣劳伦斯河口顺流而上,来到一片被湍急的河流环绕的岛屿和大陆时,映入眼帘的壮丽美景,使这位哥伦布追随者忘记了法国王室赋予他们的探索“西北航道”的使命—此前,他们的目的地是在那个时代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印度和中国,传说中的“东方香料群岛”。
眼前这片精致而狂野的沃土带给他们瞬间的莫大兴奋。像所有的殖民者和冒险家那样,他们在大西洋之滨的这片土地上邂逅了惊慌失措的印地安・休伦土著。卡特尔问他们此地如何称呼—土著们并不知道这些奇怪的白种人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指着自己的房屋:“加拿塔”(休伦语“村庄”之意)。
卡特尔和他的水手们,还有那些海盗决定在“加拿塔”驻足—终于,他们和那些来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度的先驱们一样,拥有了一片属于征服者的大陆,他们在新大陆上建设社区和城邦,像打了吗啡一样亢奋地捕捞大西洋里被埋藏了数十万年的鳕鱼⋯⋯几十年后,横跨大西洋的欧洲大陆移民潮浩浩荡荡地不期而至。他们筑起篱笆、搭建家宅,最终建设城镇和社区,虽然艰辛缓慢,但却百折不挠。尽管,这片被称作“加拿塔”的大陆(事实上,只是它毗邻大西洋沿海的一小部分)在最初的年月里被显赫一时的法兰西统治,而在200多年后的数度战争中,法兰西的荣耀终于不敌“日不落”咄咄逼人的光芒—不列颠帝国成为这片领土的主人。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一个名为“加拿大”的国家(“加拿塔”的另一种音译)就这样诞生了。时至今日,比起温哥华、埃德蒙顿等经历“西部开发”而兴起的现代都市,人们更容易在这片东北部五大湖之畔的美丽土地上寻找到加拿大的“根”:它夹杂着现代文明对历史的包容、不同文化的冲撞与默契;更重要的是,在平和甚至慵懒的加拿大生活方式下,仍能闻到来自数百年前殖民冒险者一丝残留的气息。
冒险者家园
“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即使是狄更斯,面对尼亚加拉瀑布的壮丽景观,语言也不免显得单薄而无力。
到达尼亚加拉瀑布小镇(City of Niagara Falls)已是深夜。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赌场、游乐场、电影城、蝴蝶谷和美食城霓虹灯闪烁,璀璨而静谧。清晨,风划过草地的声音在公路两侧,把人们带到 “雾之少女”码头边。虽然还不能看到尼亚加拉瀑布的全貌,而飞流倾泻的“隆隆”之声早已不绝于耳,尼亚加拉(Niagara)一词的来源正源于此(印地安语“惊雷”的意思),而水鸟的鸣声也正划破雾气的天空。
登上著名的“雾之少女号”游船—传说中尼亚加拉瀑布的源头处的原始村落,曾有一位挣脱部落婚配而出走,最终消失在苍茫水雾中的少女—为了纪念她,名为“雾之少女”的游船已在这里开行了近百年。
游船先驶过位于美国境内的彩虹瀑布前(尼亚加拉瀑布是美加两国交界,在自然风景上,它更眷顾加拿大),瀑布水量并不巨大,船两边碧波起伏,两岸的礁石上一片白色的浪花瞬间飞动起来,既而翱翔在水波与迷雾之中—其实,那是无数只静伏于礁石之上,被浪花惊动后翱翔于天空中的水鸟。这时在瀑布周围,尚可清晰地看到碧绿的水涤荡成白色的水帘顺着峡谷奔泻而下。而随着游船驶向加拿大境内的马蹄形瀑布转向而行之后,眼前的烟雾越来越迷蒙,瀑布落差越来越大,即使是水雾也令人觉得宛如暴雨之中。游船开始颠簸,伴随着游客在大自然力量震慑下失态的惊叫。终于,人们被包围在瀑布中心:三个方向的水流倾泻而下,十几米的水浪在人们头顶瞬时分崩离析,游船随流旋转,颠簸不已。瀑布排山倒海地跌落在游船脚下的水面,同船的人互相看不见,感觉已腾飞在空中与水雾交融。
回到岸上,才心有余悸地感叹:在历史上,留给冒险家们开辟的自然景观,永远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充满惊悚与挑战。事实上,在壮观与神秘的“美好世界”想象之外,尼亚加拉瀑布一带也曾在19世纪初一度成为英军与美军的战场。驱车驶往尼亚加拉河下游,可看见宁静、镇定、坚若磐石的乔治要塞,它与不远处尼亚加拉瀑布的奔放与流动反差巨大,更像是一颗钉子,锲入安大略湖以北的土地,并扼住尼亚加拉河的下游地带—尽管在1813年,它曾一度被美军轻而易举地攻占。时至今日,长达四千英里的美加边界享受着两百年来无战事的和平时光,而冰冷的铁炮和青灰的砖石,以及眼前流淌的尼亚加拉河和安大略湖,仍然在洗涤着曾经绵延若干世纪的血腥。
穿越历史回廊
离开尼亚加拉镇,沿着永日大街(Yonge Street)进入多伦多市中心—它南起安大略湖畔,北通与美国明尼苏达交界处的雨河,全长1869公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列为“世界上最长的街道”。
中国人熟悉多伦多,多半是因为这个城市拥有50万的华人—它占多伦多全市人口的1/6,以及在加拿大华人总数的1/2。这个掩映在山峦与湖水之间的城市,已被人们称作加拿大的纽约。由于魁北克独立运动的恐慌,原本作为加拿大东部经济中心的蒙特利尔迅速衰落,知名公司和金融机构纷纷迁驻多伦多,使多伦多迅速成为加拿大的最大的经济中心。
这倒颇为符合多伦多的历史身份:早在公元1615年前,印第安人聚集在这里进行贸易、社交和娱乐,“多伦多”(Toronto)在印第安语里是即“聚会场所”的意思。除了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与商业文明的都市功能完美结合外,人们几乎难以体会到它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差异:这是一个靠摩天建筑、现代化功能与商业节奏感堆砌而成的城市。
深入多伦多的城市文化,的确颇有难度—毕竟,19世纪初美国军队曾占领这座城池并将它付之一炬。然而“重新崛起”的多伦多,仍然为一个世纪前资本故事在加拿大的上演,进行了重要的注脚—位于小山之上,可以俯瞰多伦多全城的“卡萨罗马古堡”正讲述着这样的故事:英裔加拿大人亨利·米尔·派拉特勋爵从20世纪初开始在尼亚加拉水利发电中赚取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它积极投资于加拿大的铁路、房地产以及电器化的公共设施,借助工业文明的崛起迅速富甲一方。这名苏格兰裔草根希望在加拿大土地上实现英国贵族的梦想,于是于1911年建造了这座模仿中世纪欧洲古堡风格的、当时加拿大土地上最豪华的宅第。城堡内有98间布置古典优雅的房间和通往马厩的地道,建筑材料和家具直接从欧洲进口—按当时造价,整个建筑的花费大约需要300万美元,而派拉特勋爵在此居住不到10年即告破产。资本的翻云覆雨使这座建筑的现实意义残酷而荒诞。
从多伦多搭乘短途航班,30多分钟即来到了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沿着傍晚的渥太华河畔,可以望到国会大厦以及河上冷峻的钢桥。波光粼粼中,河水缓慢地回忆着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短暂而不平静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渥太华这座“迷你首都”的诞生,正是这种“不平静”的历史产物。
不同于多伦多,渥太华的一部分已探入法裔欧洲移民位于魁北克省的聚居区内。夜色下闪动着粼粼波光的渥太华河和铁血的亚历山大桥,连接着英法文化与传统的血脉。它成为加拿大的首都,一方面是国防的需要—19世纪中叶,加拿大和美国边境战事频仍,首都需向内陆转移,另一方面,加拿大最主要的两个民族—法国人和英国人都不愿意将首都建在对方聚居之处,因此魁北克和多伦多都被排除,而处在两者之间的渥太华成为当然之选。两个素来争吵的民族终于被摆平—昔日的保皇党和天主教徒共同孕育了今天的渥太华。
魁北克省:调色板
在“发现加拿大”的冒险之旅上,被水手和海盗们欢呼簇拥的雅克·卡特尔爬上圣劳伦斯河上那座风景宜人的小山,给它起名为皇家山(Mount Royal,法语为Mont Réal)—而这个岛也因此得名Montreal(蒙特利尔)。至今,它仍是加拿大国土中,法兰西文明与全球文明之间最敞开的一扇窗。
在Mount Royal这座“城中之山”上,像16世纪建造蒙特利尔的法裔定居者那样远眺整个城市,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今日的与众不同:高耸入云的大厦俯视着几个世纪前维多利亚式的小楼;曲折外置铁制楼梯装饰的Town House与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并存;几何空间拼贴而成的“未来住宅”与新哥特式的教堂共生。当然,你可以完全不必像早期殖民者那样,费劲地爬上皇家山俯瞰整个城市的全貌—你可乘坐钢索电梯直至蒙特利尔斜塔顶端,这一切和谐的人文美景同样尽收眼底。
这座被称作“小巴黎”的城市拥有比巴黎更为热情而开放的风情:它是北美英法两种语言同时并用的最大城市,并将文艺复兴以来欧陆的热情、典雅和浪漫与北美的理性、现代水乳交融在一起。堂皇的18世纪马车与顶级品牌的汽车交错并行;衣冠楚楚、夹着皮包、迈着绅士方步的银行经理人身边倏忽而过;上身赤膊、脚踏飞车的时尚青年;石灰建筑、新哥特式教堂和摩天大楼里,传出同样的音乐;圣劳伦大道(Saint-Laurent Blvd)从南至北,拥有亚洲、俄罗斯、希腊、葡萄牙、意大利、东欧各种风情的住宅区;一个标准法裔血统的青年的言谈中,不经意流露出地道的“美国腔”法语—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对立在这里被消解得荡然无存。
在圣劳伦斯河另一侧,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魁北克,这里河流并不宽阔,而“魁北克”在印第安语中,意思正好是“河流狭窄的地方”。
与蒙特利尔的混杂与多元不同,无论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魁北克居民在生活习惯、气质等方面显示出浓重的法兰西色彩。漫步在魁北克的街区,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大街。街道两旁成排繁茂的树木、高雅的建筑,令人不禁想起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当然,比香榭丽舍大街更为丰富和令人惊叹的是,在居家房屋和墙壁乃至大桥的石柱上,随处可见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民间”壁画和涂鸦。
在圣劳伦斯河畔港口附近,一条风格古朴的老街上,各式的街头艺术家云集在这里,为游客画像,吹拉弹唱,甚至表演东方的杂技。艺术已成为这里人们几乎唯一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它成为这个国家乃至北美大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一面保持独立色彩,又可随时融入任何一种图景中的调色板。
眼前这片精致而狂野的沃土带给他们瞬间的莫大兴奋。像所有的殖民者和冒险家那样,他们在大西洋之滨的这片土地上邂逅了惊慌失措的印地安・休伦土著。卡特尔问他们此地如何称呼—土著们并不知道这些奇怪的白种人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指着自己的房屋:“加拿塔”(休伦语“村庄”之意)。
卡特尔和他的水手们,还有那些海盗决定在“加拿塔”驻足—终于,他们和那些来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度的先驱们一样,拥有了一片属于征服者的大陆,他们在新大陆上建设社区和城邦,像打了吗啡一样亢奋地捕捞大西洋里被埋藏了数十万年的鳕鱼⋯⋯几十年后,横跨大西洋的欧洲大陆移民潮浩浩荡荡地不期而至。他们筑起篱笆、搭建家宅,最终建设城镇和社区,虽然艰辛缓慢,但却百折不挠。尽管,这片被称作“加拿塔”的大陆(事实上,只是它毗邻大西洋沿海的一小部分)在最初的年月里被显赫一时的法兰西统治,而在200多年后的数度战争中,法兰西的荣耀终于不敌“日不落”咄咄逼人的光芒—不列颠帝国成为这片领土的主人。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一个名为“加拿大”的国家(“加拿塔”的另一种音译)就这样诞生了。时至今日,比起温哥华、埃德蒙顿等经历“西部开发”而兴起的现代都市,人们更容易在这片东北部五大湖之畔的美丽土地上寻找到加拿大的“根”:它夹杂着现代文明对历史的包容、不同文化的冲撞与默契;更重要的是,在平和甚至慵懒的加拿大生活方式下,仍能闻到来自数百年前殖民冒险者一丝残留的气息。
冒险者家园
“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即使是狄更斯,面对尼亚加拉瀑布的壮丽景观,语言也不免显得单薄而无力。
到达尼亚加拉瀑布小镇(City of Niagara Falls)已是深夜。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赌场、游乐场、电影城、蝴蝶谷和美食城霓虹灯闪烁,璀璨而静谧。清晨,风划过草地的声音在公路两侧,把人们带到 “雾之少女”码头边。虽然还不能看到尼亚加拉瀑布的全貌,而飞流倾泻的“隆隆”之声早已不绝于耳,尼亚加拉(Niagara)一词的来源正源于此(印地安语“惊雷”的意思),而水鸟的鸣声也正划破雾气的天空。
登上著名的“雾之少女号”游船—传说中尼亚加拉瀑布的源头处的原始村落,曾有一位挣脱部落婚配而出走,最终消失在苍茫水雾中的少女—为了纪念她,名为“雾之少女”的游船已在这里开行了近百年。
游船先驶过位于美国境内的彩虹瀑布前(尼亚加拉瀑布是美加两国交界,在自然风景上,它更眷顾加拿大),瀑布水量并不巨大,船两边碧波起伏,两岸的礁石上一片白色的浪花瞬间飞动起来,既而翱翔在水波与迷雾之中—其实,那是无数只静伏于礁石之上,被浪花惊动后翱翔于天空中的水鸟。这时在瀑布周围,尚可清晰地看到碧绿的水涤荡成白色的水帘顺着峡谷奔泻而下。而随着游船驶向加拿大境内的马蹄形瀑布转向而行之后,眼前的烟雾越来越迷蒙,瀑布落差越来越大,即使是水雾也令人觉得宛如暴雨之中。游船开始颠簸,伴随着游客在大自然力量震慑下失态的惊叫。终于,人们被包围在瀑布中心:三个方向的水流倾泻而下,十几米的水浪在人们头顶瞬时分崩离析,游船随流旋转,颠簸不已。瀑布排山倒海地跌落在游船脚下的水面,同船的人互相看不见,感觉已腾飞在空中与水雾交融。
回到岸上,才心有余悸地感叹:在历史上,留给冒险家们开辟的自然景观,永远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充满惊悚与挑战。事实上,在壮观与神秘的“美好世界”想象之外,尼亚加拉瀑布一带也曾在19世纪初一度成为英军与美军的战场。驱车驶往尼亚加拉河下游,可看见宁静、镇定、坚若磐石的乔治要塞,它与不远处尼亚加拉瀑布的奔放与流动反差巨大,更像是一颗钉子,锲入安大略湖以北的土地,并扼住尼亚加拉河的下游地带—尽管在1813年,它曾一度被美军轻而易举地攻占。时至今日,长达四千英里的美加边界享受着两百年来无战事的和平时光,而冰冷的铁炮和青灰的砖石,以及眼前流淌的尼亚加拉河和安大略湖,仍然在洗涤着曾经绵延若干世纪的血腥。
穿越历史回廊
离开尼亚加拉镇,沿着永日大街(Yonge Street)进入多伦多市中心—它南起安大略湖畔,北通与美国明尼苏达交界处的雨河,全长1869公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列为“世界上最长的街道”。
中国人熟悉多伦多,多半是因为这个城市拥有50万的华人—它占多伦多全市人口的1/6,以及在加拿大华人总数的1/2。这个掩映在山峦与湖水之间的城市,已被人们称作加拿大的纽约。由于魁北克独立运动的恐慌,原本作为加拿大东部经济中心的蒙特利尔迅速衰落,知名公司和金融机构纷纷迁驻多伦多,使多伦多迅速成为加拿大的最大的经济中心。
这倒颇为符合多伦多的历史身份:早在公元1615年前,印第安人聚集在这里进行贸易、社交和娱乐,“多伦多”(Toronto)在印第安语里是即“聚会场所”的意思。除了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与商业文明的都市功能完美结合外,人们几乎难以体会到它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差异:这是一个靠摩天建筑、现代化功能与商业节奏感堆砌而成的城市。
深入多伦多的城市文化,的确颇有难度—毕竟,19世纪初美国军队曾占领这座城池并将它付之一炬。然而“重新崛起”的多伦多,仍然为一个世纪前资本故事在加拿大的上演,进行了重要的注脚—位于小山之上,可以俯瞰多伦多全城的“卡萨罗马古堡”正讲述着这样的故事:英裔加拿大人亨利·米尔·派拉特勋爵从20世纪初开始在尼亚加拉水利发电中赚取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它积极投资于加拿大的铁路、房地产以及电器化的公共设施,借助工业文明的崛起迅速富甲一方。这名苏格兰裔草根希望在加拿大土地上实现英国贵族的梦想,于是于1911年建造了这座模仿中世纪欧洲古堡风格的、当时加拿大土地上最豪华的宅第。城堡内有98间布置古典优雅的房间和通往马厩的地道,建筑材料和家具直接从欧洲进口—按当时造价,整个建筑的花费大约需要300万美元,而派拉特勋爵在此居住不到10年即告破产。资本的翻云覆雨使这座建筑的现实意义残酷而荒诞。
从多伦多搭乘短途航班,30多分钟即来到了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沿着傍晚的渥太华河畔,可以望到国会大厦以及河上冷峻的钢桥。波光粼粼中,河水缓慢地回忆着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短暂而不平静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渥太华这座“迷你首都”的诞生,正是这种“不平静”的历史产物。
不同于多伦多,渥太华的一部分已探入法裔欧洲移民位于魁北克省的聚居区内。夜色下闪动着粼粼波光的渥太华河和铁血的亚历山大桥,连接着英法文化与传统的血脉。它成为加拿大的首都,一方面是国防的需要—19世纪中叶,加拿大和美国边境战事频仍,首都需向内陆转移,另一方面,加拿大最主要的两个民族—法国人和英国人都不愿意将首都建在对方聚居之处,因此魁北克和多伦多都被排除,而处在两者之间的渥太华成为当然之选。两个素来争吵的民族终于被摆平—昔日的保皇党和天主教徒共同孕育了今天的渥太华。
魁北克省:调色板
在“发现加拿大”的冒险之旅上,被水手和海盗们欢呼簇拥的雅克·卡特尔爬上圣劳伦斯河上那座风景宜人的小山,给它起名为皇家山(Mount Royal,法语为Mont Réal)—而这个岛也因此得名Montreal(蒙特利尔)。至今,它仍是加拿大国土中,法兰西文明与全球文明之间最敞开的一扇窗。
在Mount Royal这座“城中之山”上,像16世纪建造蒙特利尔的法裔定居者那样远眺整个城市,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今日的与众不同:高耸入云的大厦俯视着几个世纪前维多利亚式的小楼;曲折外置铁制楼梯装饰的Town House与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并存;几何空间拼贴而成的“未来住宅”与新哥特式的教堂共生。当然,你可以完全不必像早期殖民者那样,费劲地爬上皇家山俯瞰整个城市的全貌—你可乘坐钢索电梯直至蒙特利尔斜塔顶端,这一切和谐的人文美景同样尽收眼底。
这座被称作“小巴黎”的城市拥有比巴黎更为热情而开放的风情:它是北美英法两种语言同时并用的最大城市,并将文艺复兴以来欧陆的热情、典雅和浪漫与北美的理性、现代水乳交融在一起。堂皇的18世纪马车与顶级品牌的汽车交错并行;衣冠楚楚、夹着皮包、迈着绅士方步的银行经理人身边倏忽而过;上身赤膊、脚踏飞车的时尚青年;石灰建筑、新哥特式教堂和摩天大楼里,传出同样的音乐;圣劳伦大道(Saint-Laurent Blvd)从南至北,拥有亚洲、俄罗斯、希腊、葡萄牙、意大利、东欧各种风情的住宅区;一个标准法裔血统的青年的言谈中,不经意流露出地道的“美国腔”法语—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对立在这里被消解得荡然无存。
在圣劳伦斯河另一侧,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魁北克,这里河流并不宽阔,而“魁北克”在印第安语中,意思正好是“河流狭窄的地方”。
与蒙特利尔的混杂与多元不同,无论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魁北克居民在生活习惯、气质等方面显示出浓重的法兰西色彩。漫步在魁北克的街区,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大街。街道两旁成排繁茂的树木、高雅的建筑,令人不禁想起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当然,比香榭丽舍大街更为丰富和令人惊叹的是,在居家房屋和墙壁乃至大桥的石柱上,随处可见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民间”壁画和涂鸦。
在圣劳伦斯河畔港口附近,一条风格古朴的老街上,各式的街头艺术家云集在这里,为游客画像,吹拉弹唱,甚至表演东方的杂技。艺术已成为这里人们几乎唯一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它成为这个国家乃至北美大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一面保持独立色彩,又可随时融入任何一种图景中的调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