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或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认为自己是作家而非哲学家,但又总是借用小说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客观主义”,并试图在其中构筑自己梦想中完美的“人”的形象与乌
资本主义的旗手
据说,安·兰德(Ayn Rand)提过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商业世界里,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也就是完全自治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之人—比例占多少?她的忠实追随者艾伦·格林斯潘的答案是:“在华尔街,大约5%;在工业界,大约15%。”这个可怜的比率既充分显示出真正创新者的稀缺性,也是安·兰德这个“客观主义”的卡珊德拉穷毕生之力大声疾呼的主要内容。
兰德或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认为自己是作家而非哲学家,但又总是借用小说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客观主义”,并试图在其中构筑自己梦想中完美的“人”的形象与乌托邦。她先是在小说《源泉》(1943年)及《阿特拉斯耸耸肩》(1957年)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日后则抓住一切机会,在非虚构和虚构作品对这种哲学观进行滔滔不绝的表达。曾经有人问兰德是否能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客观主义”,她给出以下答复:“要想驾驭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留着它”;“人最终还是为自己”;“不自由,勿宁死”。
在美国,无论是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兰德都很难被学院派承认,尽
出生于圣彼得堡的兰德是这个历史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也注定要在其中扮演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女祭司的角色:她肯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12岁的兰德被迫随父母逃离家园。这段经历使得她终生难忘,并且对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有极深的厌恶。1926年,21岁的兰德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把自己的原名“阿丽莎·季诺维也夫娜·罗森鲍姆”改成了“安·兰德”,人生从此转变。因此,她终生对美国和它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抱有幻想和尊重。
只要存在兰德这样的人,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向乌托邦式的资本主义转变就并不困难。这些人的价值所在,就是对历史来说“恰到好处”。兰德把关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观念用激情写出,将其上升至信仰高度,填补了那个时代的空白。影响全球自由市场的格林斯潘就深受兰德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在纽约大学商学院读书的格林斯潘一接触到兰德,就很快便成了她的追随者和忠实的听众之一。
人们不难想见格林斯潘从兰德身上找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冰冷、理性的专业人士找到了信仰。格林斯潘回忆说:“我刚认识兰德的时候,满脑子理论结构和市场效率。而她使我思考,资本主义是合乎道德的。”正是在兰德的影响下,他开始尊重自由市场自身的理性。如今,全球宏观政策史上,格林斯潘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相信自由市场,顺应市场的理性,巧妙地驾驭它,让它不至于脱离轨道。而那些精明的政治家,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们则借用了兰德的观点,利用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宣称只有基于自由市场创造的条件,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想。
本质上,兰德的思想并不具有革命性,文字更未必经得起推敲。她无非是重申了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早就有人探讨过,人们的私利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兰德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刻,通过小说将这些思想灌输给了普罗大众。
但是,对于曾经经历过风起云涌的60年代的人们来说,兰德真正的贡献在于毁灭了一个所谓“批判知识分子必为左派”的定理,乃至更多神话。对她而言,真正的人除了反对蒙昧之外无须服从任何意识形态的禁忌。直到现在,她的小说仍在全球保持每年50万本左右的销量。对很多人来说,她不代表资本主义,而代表了人类的无禁忌思考的勇气和理性—这些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