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故美国艺术家风格大胆的遗作,却激起了谨慎的东方收藏者的强烈欲望
政治与波普
从2008年5月22日开始,一连8天,香港会展中心的一个特别展览持续聚集了无数人的目光,其中不乏本地极少露面的商界显贵。吸引人们的是一个中国社会极为熟悉的人物的肖像画——毛泽东。
在该系列丝网版画中,这个中国领袖的表情一如既往,慈祥而不失威严。他已经逝世32年,但其形象仍遍布中国各种标志性的地方,无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安门广场,还是所有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纸币上。
以这位对中西方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家为题材的艺术品广为流传,但首次登陆亚洲的、出自西方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这组作品还是显得极为与众不同。
此次展出的共有16幅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毛泽东》主题油画,总值估计在15亿港元以上。其中一幅高达14尺,画面上的人物描绘继承了安迪·沃霍尔一贯的色彩夸张的风格,橘黄色的面部配合着蓝色的眼线,灰色的外套上还有一块浅色痕迹,让人不禁联想起该画家的另外一幅著作《橘色的玛丽莲·梦露》。其他三幅同属一个系列、同等大小的作品目前分别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以及柏林的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馆中。
早在5月初,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就对外宣布,要以私下出售的方式为这幅唯一私人收藏的巨幅肖像画找个合适的买家,他们理想的估价为1.2亿美元。一旦成交,将刷新这位已故美国当代艺术家在全球的最高售价纪录。
而且,这笔交易也将标志着当代艺术品投资的新景象。数年以来,中国新兴艺术家们那种对政治遮遮掩掩的隐喻性表达曾受宠于西方收藏者,而现在,沃霍尔这类将公众人物辅以浓重商业味道的作品,反而在东方社会开辟了新的市场。
沃霍尔世界
尽管收藏家对毛泽东题材作品的热情丝毫不减,但佳士得还是有一些担心,毕竟,受次级债影响,艺术市场已出现降温迹象。去年年中的好成绩没有维持多久,就在5个月以后,索斯比拍卖行卖出的10幅沃霍尔的作品中,成交价最高的“杰奎琳·肯尼迪肖像画”仅为350万美元,而他的另一些作品在当月拍卖季中惨遭流拍。
不过,亚洲新富阶层在最近几年展现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仍然让佳士得振奋不少。两年前,香港地产大亨刘銮雄以1740万美元收藏了一幅稍小的毛泽东肖像,这个价格超出了之前1200万美元的估价。
当然,佳士得的信心还来自于该作品难以复制的历史价值。“毛泽东彩色肖像画系列”是沃霍尔在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于1973年陆续创作的,他最初的灵感源于由张振仕在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创作的那幅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大毛主席头像。颇为巧合的是,就在刘銮雄2006年将沃霍尔的一幅作品买走前的几个月,这幅家喻户晓的原作也在拍卖行兑现了商业价值。
此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争论。绝大多数人强烈反对,认为将领袖形象“商品化”的举动有辱国家尊严。事实上,这给2006年的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难题:人们能否以旁观者的鉴赏角度来对待一位影响力深嵌中国社会的政治人物。好在,在争执之后,这个社会顺利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审美观,能够在一场审美过程中使民众对领袖的复杂情感得以净化。
这种转变令素以前卫著称的沃霍尔式的作品在东方世界广受青睐。赋予公众人物以商业味道的时候,有着写实主义者对现实的尊崇,却也不乏戏虐和挑衅,这种混杂的技法处理,直接应对着民众的复杂情感,并暗示出社会气息的流变。
不过,安迪·沃霍尔作品的收藏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的自我经营能力。无论在世还是已离世的艺术家中,没有人比沃霍尔更懂得如何借助商业力量提升知名度。
这个被视为继毕加索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明星已离世21年,他却仍然像生前一样充满着“生产力”。是的,他创造了一个沃霍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的脸孔会透过Gap T恤衫商店,引诱着橱窗外的顾客;他的画作不仅出现在画廊,还印刻在了滑雪板、Levi's牛仔裤、Royal Elastics运动鞋以及Diane von Furstenberg最新款的游泳衣上。
沃霍尔提包、沃霍尔手表、沃霍尔的香水,乃至沃霍尔小地毯、餐盘及床单,这个世界已经完整到令人称奇的地步。安迪·沃霍尔去世同一年成立的基金会所授权的商品数量每年都在平稳增长,1997年,收益仅为40万美元,而10年后,这个数字翻了5倍。
政治、市民与艺术家
大多数人都认为1960年代是沃霍尔的巅峰时期。在那个狂热的年代,他率领着一众底层波普同党,通过绘画、电影以及音乐等各种形式,用Ctrl+V的电脑复制手法,将恶俗的、粗野的、高尚的、肉欲的、颠覆的影像全部拼贴,彻底搅乱了以精英文化为主流的纽约艺术界。而随后,沃霍尔则仿佛沉浸在各种名人的社交派对中了。
尽管沃霍尔有言,“商业艺术乃是纯艺术的下一个阶段”,但纵观其一生,商业仅仅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部分,占据更为重要地位的则是政治。事实上,无论是肯尼迪遇刺前后为其夫人所创作的两幅肖像,还是紧随尼克松访华的“毛系列”,都表明了沃霍尔敏锐的政治神经。而在其一幅绘有前苏联导弹基地地图的画中,他更是把矛头直指罗纳德·里根。
毋庸置疑的是,沃霍尔的每次出手都能令我们看到他作品中新的层面,作为“波普教父”,他推动波普艺术成功取代了抽象表现主义而成为20世纪艺术的代表。
关于波普(pop)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来自英语“popular”(大众的、流行的)的简写,另一说是来自有“波普之父”之称的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的作品,也是被称为波普艺术品奠基之作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这件创作于1955年,由展现1950年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各种照片拼贴而成的作品,反映了西方走出战争阴影,全面进入经济繁荣时普通人的理想。而其中一张手拿一个巨大棒棒糖的男子照片中,棒棒糖的商标就是“pop”。
进入1990年代,波普艺术开始被中国本土艺术家所吸收,王广义等一批画家成为其在中国的“变体”——“政治波普”的代表人物,政治寓言、自我反省、社会批判与反讽逐渐形成了这一阶段的主题。不过,目前,中国艺术家在作品中自由表达对中国政治历史与现状的见解似乎还缺少现实可能性,因此,这种自由总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
但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关注,仅去年,中国当代艺术家破千万元人民币大关的拍品就达60件之多。虽然这里不乏其他因素,但一个事实是,以前讳莫如深的一些艺术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其深藏的历史与思想价值,无疑具有未来的爆发潜力。
当下,以“毛”为代表的波普艺术正在诱发收藏界的全新兴趣,这不仅会带来新的投资热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沃霍尔风格将为中国政治寓言般的创作气氛植入罕见的市民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