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以金融和自由贸易而闻名的摩登城市亦在追寻属于自己的文化荣光
香港书简
7月底的香港正处在盛夏溽热的季候中,湾仔会议展览中心前的紫荆花广场上游客似乎都比以往少一些。然而在会展中心临近市区一侧的港湾道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地铁站、公车站、渡轮码头和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潮在湾仔天桥蜿蜒成几条长龙,顺着楼梯盘落在地面,又沿着被隔出的
正是香港这样一座极度商业化的城市,成就了一届很可能是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书展。5座展厅及一座中央大厅里汇集了来自21个国家及地区的483家参展商,7天的展期约有83万人入场参观,其中绝大部分是香港市民,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香港人就有一人去了书展。抛开每位参观者的前来原因和阅读品味,这样的热情也应该让人们改变“香港无文化”的成见。香港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在书展专刊的致辞中写道:“每一年书展,我都可以见到大批爱书人,在会展门外轮候入场。当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些下班后拖着疲累身躯的人,在黄昏时分仍然坚持到书展搜罗读物。”
今年第一次参加香港书展的画家与作家陈丹青对《环球企业家》感慨书展人多得像“暴动”,在他看来,大陆比香港更像“文化沙漠”—所谓快的生活节奏让香港人选择“速食”阅读的说法并不准确:“不只是香港,北京、上海也一样。北京、上海在‘快’上已经和香港差不多了,可能比它还要乱。香港只是有效率,京沪的读者未必比香港的更安静、更从容。”事实上,书展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被抽象、简化成“文化”符号的文学和宗教及哲学类读物在受欢迎程度上紧随小说和流行读物之后。
香港书展或者香港文化的一个有利条件是“自由”。“文化环境自由、开放的最大好处是免于一律化,容纳不同的声音才可以提供不同的选择,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得以百家争鸣。这样既可以向市场化和量化的一面发展、扩大影响,也可以抛开功利的考虑,不受任何条条框框制约、畅所欲言,最终达至文化民主”,香港作家叶辉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另一位香港作家马家辉则将自由视为香港社会和文化的核心—自由不仅意味着你可以读到任何你想读的书,其潜在的作用在于对社会信心的塑造。当人们知道能从阅读中寻找到真实的东西时才会对社会有信心,而这种信心对香港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2007年的书展适逢香港回归十周年,因此展会主题是“阅读香港”,希望通过“寻根之旅”撕去“无根”的标签,并使这座城市曾经模糊的文化形象变得清晰起来。今年“阅读世界、走向世界”的主题是去年的自然延伸,“希望将书展办得更国际化,希望香港人能从不同种类及文化的书籍中扩展视野”。
段子与文化
“名作家讲座系列”已是香港书展中很受欢迎的一个品牌,因此在出版界素有“去香港书展,看书不是最重要,看人才是关键”的说法。对于应邀前来演讲的作家,这也是一个重见老友、阔别叙旧的机会。今年的12场演讲依旧各自精彩,在叶辉看来,“来自哈佛的王德威和台湾作家朱天文的演讲可让书展的参与者发现文学的内敛力量,”而普通民众则可能更为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演讲吸引。
并不是第一次参加香港书展的张大春几乎是站着作完演讲,以饶有趣味的方式将听上去颇为严肃的主题《华文世界语境的冲突和交流》娓娓道来: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各时期对父亲的称呼开场,却忽然转而说起因为
这样的演讲风格带有张大春的典型印记: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不以学院作派“绑架”普通读者。听他的演讲,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下一句话会说到哪个段子,但听完就会发现其实所有话题都紧紧围绕主题。就像你读他的书,往往要跟随他的文字走到尽头再转身,才能发现暗藏的脉络,恍然大悟间,其乐无穷。讲座中看似无关的段子,其则是在告诉听众,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族群、不同地域间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冲突,时常“不经意间”产生新的语义,使语境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语言文化的发展。
身为作家的张大春不可避免地谈到小说,这种已经存在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文学形式在他看来,是“一个词在时光中的奇遇”。张亦说到,现在的中国小说更多沿袭了西方小说的传统,真正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书场里的说书有很大关系,往往在细微处见真章,即他所说的“闲中着色,精神百倍”。
张大春的“八字真言”用在蔡澜与倪匡这对几十年的老朋友在《好友讲好友》的对谈中也颇为合适。二人堪称香港文化的化身,当这两位华人文化圈里著名的高产畅销作家坐在一起以朋友身份对谈时,不免像小孩子一样相互揭底,杂谈间随意想到并提及的不同年代、地域和朋友,都是让听众称奇的香港文化史。
无论是乐于嬉笑怒骂的蔡澜、倪匡,还是真性情的张大春,胸中自有书山书海般的学问,但讲出来的,却是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段子”。听者笑声不断、如痴如醉,过后又不由对段子里貌似不经意传递出的含义感慨良深。看似市井却自含深意,这种亲近大众的文化与香港人不矫饰、常年保持“娱乐”心态的性格非常契合。正如叶辉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文化沙漠’,也不可能光靠一个展览便摆脱凭空想象的标签—只能说标签长期以来是基于误解,香港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多元的、独特的、内敛的文化,要往深层看,才可以见出端倪。”
香港并不真的缺乏文化,它有自己通俗而不庸俗的文化风格,也有深夜还流连于书展寻找阅读和梦想的人们。
马家辉感慨:“香港有很多年轻人会去开书店,可能两三年就倒闭了,但是后面又会有一批人继续开,也有一些书店是因为年轻人的幻想才存在。”多年来以处于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交汇处闻名的香港拥有开放而坦承的气质,它所需要的正是真正地“阅读世界、走向世界”,当然,是以自己独特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