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每一刻,几乎都可能面对意想不到的压力,但同时,每一个时段也都是一个缓解压力的独特方式。在对个人情绪的不断矫正中,自我情绪管理的机制方能逐渐确立

[竞争力特辑]“快乐”地承受压力之完美一天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10月5号刊 第19期 总第166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早晨醒来,积极心态要随着太阳的升起来培育

对着镜子微笑一下,这是人类天生的自我情绪修复方法。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如今,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元的世界中,神经系统所遭遇的刺激远远超过了原本的能力。因此,每天早上,尽力让自己精力充沛并乐观地面对世界相当重要——或许在起床后的3分钟静坐和深呼吸,5分钟的音乐,会缓解早上时间紧迫带来的压力,给你一个面对世界的积极心态。

在路上的时间,是消除不良情绪的绝佳良机

起床后的慵懒和困倦还未被完全消化,路上的交通和人流又像拦路虎一样提供了难题和压力。面对更多的不良情绪,我们需要更有力的抗击方法——积极自我暗示。
积极性暗示的六种基本方法
1
录音催眠法
2
扩大优点法
3
淡化消极因素法
4
不说消极语言法
5
赞美他人法
6
转移暗示法

如何面对那枯燥的、永劫不复的工作,并以积极态度应对突袭的风险?


刚刚坐到办公桌前,还没来得及翻阅案头厚厚的文件。刚刚打开的电脑屏幕上的绿色数字,就狠狠地给这美好一天一个下马威。那么,如何应对投资风险呢?其实,在风险面前,人性的弱点集中表现于四个方面:懒、愿、贪、怕。要完全克服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是人性的表现,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们的表现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成功的投资家是能够成功地把它们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使其影响理智的思维。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1
预防—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
2
自保—采取自己所能采取的措施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尽力保护自我利益。
3
转移—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家庭晚餐或任何形式的令人放松的晚餐形式,简直是缓解工作压力的天然途径

无论属于什么阶层,只要身为上班族,你就需要面对处理家人和工作之间关系的问题。你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件,比如孩子的第一次骑车,父亲的60岁生日抑或高中同学聚会。 错过了这些重要的里程碑可能会关系到你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一对经典矛盾,女性处理得往往好过男性,这也是因为,女性在社会角色中面临更多这方面的压力。有一些想法也许可以帮助你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1 坚持记日志,这能让你轻松发现每个星期的生活轨道,找到自己享受的生活。
2 充分利用自己的意见,适当压缩在单位加班的时间,将其变成远程工作形式。
3 学会说“不”,这样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而不用去应酬一些本没有兴趣参加的酒会。
4 偶尔脱离工作岗位,在恰当的时候,关上电脑和手机,和家人单纯的在一起。
5 管理你的时间,让工作时间更有效,让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和谐甜美。
6 反思你的清洁标准。家庭不是办公室,不要把有限的休闲时间全部用作拖地洗衣。
7 和家人充分沟通,并聆听和理解他们的想法。
8 抵制愧疚感的形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要记住,拥有一个家庭和一份事业,足矣。
9 每周保证至少能有一个晚上与家人进行娱乐活动,当然,如果能保证周末,更好。
10 尽量保证“今日事,今日毕”,无论工作还是和家人的纠纷。
11 保证充足睡眠。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产生。
12 稳定自己的“支持系统”。家人和朋友对你的支持,在某些困境,往往会比一大笔资金来得重要,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关心和礼物。
13 寻求专业帮助。不要以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看心理医生,防范于未然,这句话在情商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所谓悠闲的午后时光,是启动“快餐式”压力缓解方式的


午间时光往往是匆忙的,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留给你来休息和调整。此时,5分钟的思维按摩也许可以帮你缓解一下沉重的压力。闭起眼睛,想着你所担心或者烦恼的事情,将指尖轻触眉端,拇指抵住太阳穴,按压23分钟,随即陷入23分钟的冥想,然后睁开眼睛。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变得轻松可爱了起来。

欢迎回到办公桌前,现在,挑战对手,赢得竞争变成了最重要的主题


1 接纳
2
分享
3
区分
4
回应
回到办公桌前,例会马上就又要开始了。面对同事的好业绩、自己未能得到的晋升机会,一不留神,你就会失去友谊或者断送自我的前程。在面对挑战和竞争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情绪自主”的人要拥有四种能力:自觉力(自我洞悉,适当表达)、理解力(情绪源于内心,打破经验束缚,正确选择)、运用力(每种情绪都具有其正面意义)和摆脱力(善于解决和调整不良情绪)。在此基础上,有效EQ管理有四个步骤会帮助你摆脱困境。

(延伸阅读:《环球企业家》15周年纪念特辑·竞争力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