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的自我监管体系一旦坍塌,市场稳定必将遭到破坏
乐观的代价
我们正身处于一场百年不遇的信贷危机中。全世界的央行和政府都被迫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希望我的发言能解释你们心中的疑问和忧虑。
2005年,我注意到整个市场长期低估风险,历史经验表明这终将产生严重后果。即便如此,现在的经济危机还是超出我的预想,从最初的流动性缺失演变成对无力清偿的大规模恐慌。
以目前经济危机已造成的损失看,我认为未来失业率的激增不可避免。恐慌的美国家庭正竭尽全力适应信贷的突然紧缩、可能缩水的退休金和岌岌可危的工作。这使他们把收入的更多部分用来弥补其日渐缩水的资产。确实,要结束这场经济危机就必须稳定美国房价。至少还需要几年房屋的资产价值才能稳定和清理干净,一旦房价稳定下来,市场就会回暖,恐慌的投资者也会重新开始尝试有风险的投资。银行、退休金、对冲基金和所有非金融性业务间已破裂的市场联系也将重新建立,全球经济将继续向前发展。在那之前,金融机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减少损失,这种支持只有以国家信用代替公司信用才能实现。议会最近通过的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就能胜此重任。事实上这个救助计划的影响开始显现,收益率利差已开始减小。
我们这些原指望信贷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保护股东利益的人(尤其是我自己)感到震惊。金融体系的自我监管是美国金融市场维持平衡最重要的支柱。这种监管体系一旦像今年这样坍塌,市场稳定必将被破坏。
全球经济政策近40年来一直行之有效,现在是哪里出错了呢?金融市场的溃败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领域表现最明显。若不是抵押贷款证券化机构的过度需求,次贷发放规模会小得多,违约率也会随之降低很多。但次贷的证券化受到全世界投资者的推波助澜。高风险使次贷具有很高的市场利率,一开始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事件也不多,损失非常有限。
受评级机构异常乐观的评级结果鼓励,银行、对冲基金和退休基金对次级证券的需求不断增加。我认为这正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需求的激增使金融机构坚信他们始终能迅速地制作并卖出抵押贷款证券,并不会使其股东的资金面临风险,因此它们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去评估这些证券的信用等级。从2005年开始,银行在提供更多证券产品的压力下降低了次级债券的承保标准。证券购买者对这些不良资产信用等级不加选择地接受,最终蒙受巨大损失。
2007年8月,当市场开始抛弃评级机构的乐观评定时,投资界笼罩在浓重的不确定性中。任何与次贷抵押有关的证券定价都遭到质疑。虽然我并不喜欢这样,但在现在的金融环境中,我也只能要求所有的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机构保留其发行证券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会弥补一些由于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失败而引发的市场失灵。
要重建金融机构自我监管体系,稳定市场,尤其是在欺诈、结算和证券化方面,我们还需要很多其它政策改变。但我们要记住,无论政策怎么改变都无法与当前的市场变化相比。那些针对不确定未来而设的市场将比任何新的监管制度所要求的都更谨慎。
危机结束时的金融环境必将与一年多以前危机初露端倪时大不相同,经受磨练的投资者将异常谨慎,很多金融工具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有人问津。令人遗憾的是,市场需求几乎完全消失的次级抵押贷款也是它们中的一个。对房屋和小型企业的保护是使社区生存发展的重要承诺和义务,我们应寻求建立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本文译自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最近在美国众议院监管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