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对金融危机起因也有间接的责任,好莱坞的影片有大功于华尔街
好莱坞与华尔街
金融危机之后,好莱坞大牌明星也有损失。金融危机之前,好莱坞顶级明星的片酬从票房收入中提成,最高可提20%,而且只要票房有一美元的收入,明星便要按合同提取20美分,即便制片商最后赔了数百万美元。金融危机之后不一样了,演员的谈判能力小了许多。哈里森·福特这样的明星也做出了让步。演员还是可以分成,但必须要等到制片厂和出资人收回成本。
反过来说,好莱坞对金融危机起因也有间接的责任,好莱坞的影片有大功于华尔街。《华尔街》(Wall Street)便是一部弘扬华尔街主旋律的大片。影片由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导演,男主角由米歇尔·道格拉斯扮演。故事主角是戈登·格科(Gordon Gekko),其原型是伊万·伯斯基(Ivan Boesky),一个靠内幕交易发财的大盗。但道格拉斯却把这个大盗演的英姿勃勃,气宇轩昂,像位盖世英雄。道格拉斯凭此影片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华尔街》的一句台词“贪婪就是好”(Greed is good)也成了深入人心的名言,几代有志青年为之倾倒。
好莱坞可以把反面角色演成让人心仪的正面形象。除了《华尔街》,《教父》也是这样一部影片。明明是黑帮,但却是侠肝义胆,铁血忠魂,轻松杀人。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也有这个问题。武松、李逵都是轻松杀人——杀仇人和恶人,但更多的是滥杀无辜。
《华尔街》是1987年的影片。导演斯通觉得,与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80年代华尔街拿的钱就很多了。他原以为这种趋势80年代会逆转,但却没有,反倒愈演愈烈,一直到2008年危机全面爆发。
与《华尔街》相比,影片《名利大戏场》(The Bonfire of Vanity)。对华尔街人物的刻画更为深刻。《名利大戏场》是根据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是部经典,电影也很好看。影片由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梅拉尼·格里菲思(Melanie Grifith)分别扮演男女主角。女主角扮演是一个狂野女人,将华尔街英豪玩于股掌之中:一个来自美国南方相对“落后”地区的“村姑”单枪匹马杀入纽约曼哈顿,凭借自己的容貌、青春和心计,成功寄生于华尔街的寄生虫身上。华尔街的大、老爷们反倒像是受害人。“小蜜”成为“二奶”已属不易,“二奶”转正为夫人那就是革命到头了。而《名利大戏场》金融家的“二奶”转正之后兼职做“小蜜”,继续聚财,继续蝶飞蜂狂。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的男女关系也折射了资本市场。情场与赌场一样:人欲横流。美国资本市场的权钱交易和钱色交易似乎是在我们之上:游龙戏凤,游凤戏龙。是啊,要从初级阶段过渡到成熟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名利大戏场》有一个问题:男主角谢尔曼没有《华尔街》里的格科神气活现,但却是一个令人比较同情的角色。如果是严肃的文学作品,其主角都是作者所同情的似非而是的角色。《名利大戏场》》也是这样。主角谢尔曼是一家大券商的交易员,作者比较鄙视谢尔曼所从事的工作,但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恶人,甚至可以说对他有不少同情。还有,《名利大戏场》是纽约市的全景故事,谢尔曼是主要一景但仍然只是其中的一景。《名利大戏场》的主角碰巧在华尔街工作。电影始终没有正面介绍华尔街内部的阶级斗争,至少是没有介绍老大的阴谋活动。谢尔曼是下面执行政策的普通工作人员。《名利大戏场》是一部批判的影片,但对华尔街并没有杀伤力。
美国关于律师的小说和电影很多,要比将券商的多的多。艺术离不开矛盾,离不开思想斗争,离不开灵魂的挣扎。总有疑问。文字有这个传统。忧虑和悲哀。而金融业中数字远比文字要多。数字一多,思想自然也少了。数字与文字都很神奇,都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但数字与文字不同,数字是用来破译自然的,而文学则是用来破译人类社会和人本身。
华尔街的工作目的比较单一,只认定一个方向,就是追逐最大利润。保尔森这些人不仅嘴上不承认错误,而且心理也不会承认错误。如果他们心里有太多的思想斗争,那么根本就坐不上第一坝交椅。当然,也不能说布兰克菲恩这样的人就完全没有思想斗争,但他们的思想斗争与常人的思想斗争不同,他们所遵循的规则与常人的规则不同。常人是小坏小恶,而华尔街的人则是大坏大恶。老大没有思想斗争,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很少有思想斗争,有思想斗争就来不了华尔街,至少是不能再华尔街久留。大概这也是华尔街的电影故事难拍的原因之一。
律师中的作者比较多。实事求是地说,文字工作者比较容易产生思想斗争。华尔街也有人写书反戈一击的。其代表作是《黑天鹅》(Black Swan)和《最后的大亨》(The Last Tycoon)。《华尔街》(Wall Street)。但其作品很难搬上银幕。这些作品是记实行的,主要讲的是市场和经济,很少往深处讲人,即便是讲到阶级斗争,也很少触及人的灵魂深处。
不过,以好莱坞影视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华尔街的题材再难,他们应该能够拍好这个题材的经典影片,而且能够拍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屠杀的题材难拍不难拍?难拍!而且其难度应该不亚于拍华尔街金融大盗的难度。但好莱坞的艺术家知难而上。好莱坞拍摄了很多反纳粹影片,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德国纳粹的残暴行为。
《华尔街》和《名利大戏场》说的都是华尔街白人的故事。《华尔街》中的男主角格科和扮演男主角的演员道格拉斯都是犹太人,其原型伯斯基格是犹太人,扮演这个角色的道格拉斯也是犹太人。《名利大戏场》的主角麦克伊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犹太人仍然是华尔街从业人员中的主力军。全球化之后,印度人挤进这个圈子的不少。花旗集团的第一把手潘迪就是一位。华尔街的印度人中,还有待于好莱坞的朋友努力。中国人也有杀入华尔街的,但还没有枭雄一级的人物。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还是有不小差别的。人在曹营心在汉——中国人有这个特点,走到那里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很多人不愿“潜伏”,急于回国建功立业,在华尔街开花结果的尚少。
电影的影响太大了,电视剧出现之前更是如此。斯大林认为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很长一段时间内,前苏联公布的每一部影片都要经过斯大林本人亲自看过同意后才能公演。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歌颂斯大林的电影居然拍的很好。朱元璋的画师因为没有将画上的皇帝比真人画的更漂亮而被皇上斩首。电影形象应当比画像的难度要大,但《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10月》中斯大林的形象都很正面。斯大林召见过扮演斯大林的演员,直接问他:“你打算怎么扮演斯大林?”很刁钻的一个问题。演员答:“按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去演。”多么富于智慧的回到。“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即可以是上意,也可以是民意。”好莱坞是否也可以按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来演金融好汉的故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媒体的影响,人们对华尔街的印象也很差——有可能是历史上的最低点。好莱坞应该把金融老的正面形象改变过来,把颠倒的历史再重新再颠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