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业的高利润难免让人垂涎,但其成功关键则是财力和创造力的小心平衡
[编者的话] 如何掌控西方奢侈品牌?
在媒体讲述了多年国际奢侈品牌如何亲近中国新富阶层的故事后,现在反方向的操作开始上演:中国企业去投资甚至去拥有国际奢侈品牌。无论最近上海商人投资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的故事以何结局收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被资源热主导的局面都将改写。
不难理解中国企业对奢侈品牌的迷恋。事实上,过去30年来,亚洲企业对拥有西方奢侈品牌的热情从未消退。随着奢侈品消费热由日本向其它亚洲地区扩散,亚洲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奢侈品牌的主要销售和利润贡献地,但亚洲地区却鲜有能力创造出具备国际市场号召力的奢侈品牌。
最早欲打破这一失衡局面的是实力日增的零售商和代理商,他们并不满足仅仅在家乡市场销售西方品牌,而寄望于掌控在整个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乃至拥有整个品牌。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新加坡富豪王明星夫妇、香港富豪潘迪生对DKNY和S.T.Dupont等众多西方知名品牌的狩猎,都属此例。接下来则是奢侈品行业外的富豪的进入。最典型者当属台湾联合报系发行人王效兰在2001年对法国高级定制服装品牌Lanvin的收购。
问题在于,这可能是一个对收购整合技巧有着更高要求的表演。至今,人们仍较难找到亚洲企业成功掌控西方奢侈品牌的案例。原因何在?在资源性和其它工业及制造业领域的收购案中,常见的壁垒是政策和市场开拓;但在奢侈品牌收购案中,最大障碍则直指收购整合中最复杂的环节:人。
奢侈品行业的高利润难免让人垂涎,但其成功关键则是财力和创造力的小心平衡。王明星夫妇在2000年成为英国顶级皮具制造商Mulberry大股东后不久,即陷入与公司创始人Roger Saul的激烈争吵,最终不得不发动一场公司政变将后者赶下台以获取对Mulberry的完全控制。过程中,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的计划则被搁置一旁,错过了进军美国和新兴市场的宝贵时机。王效兰在入主Lanvin后,成了公司命运不确定性的谣言缘起:王氏的家族本业在媒体,有朝一日放弃此业务也是顺理成章。即便是王效兰本人,也承认她并不能把Lanvin的投资视作家族产业的一部分。这两项投资在开始的几年内都甚为惨淡。
解铃仍需系铃人。中国企业若想驾驭国际奢侈品牌,如果说前例能够提供镜鉴的话,最实用的教益在执行中可能需要极大耐心:尽力克制所有者心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奢侈品牌通常并非所属国的战略产业,但会被视为国民骄傲;而在奢侈品业的多年运营中,已成功将奢侈品牌打上很深(甚至是夸张的)的地域标签,自然会对外来控制格外敏感。奢侈品牌的大规模集团化运营趋势则更容易让外界以为这是一个西方的专属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