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两个相互谦让的创业者不要说合作20年,合作50年也没有问题”
我的最艰难时光|立思辰总裁商华忠
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商华忠的创业经历可以追溯
1999年,
我和池燕明结识是在1988年前后,那时我们都是大三的学生,在学校里合开了一个复印社,一方面给老师、同学提供打印服务,一方面给社会上提供维修设备服务。大学毕业后,池燕明在IT销售这个行业里一路走下来了;因为我的老家在南方,为了把户口留在北京,就进了清华紫光。当时的紫光总裁叫张本正,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舞台,我毕业不到半年,就被提升为清华紫光自动化设备公司的总经理。
在清华紫光的那几年,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初步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的经验。但是做了几年之后,也遇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感到还是应该出去学习一下,1995年就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到美国念了几年书,读了一个MBA,还读了一个MSEE(电子工程硕士)。当时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的是图像压缩,跟视频会议领域很接近,所以一开始对视频会议就比较了解。
而池燕明在毕业后成立了IT设备销售公司,几年下来虽然积累了一些资金和客户,但中关村存在很多无序的竞争,IT设备零售业利润越来越低,公司换了几次名字,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出路。我1999年回国之后,我们就又走到了一起,开始考虑新的业务模式,于是创办了立思辰。
我们首先组织了一批高管到美国学习考察,一家IT设备公司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新业务:由他们提供人员、设备、耗材,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文件外包业务,这在这家公司占据了很大比重,也带来很大利润,我们觉得很新鲜。后来,文件管理外包成了我们的主要业务。
也是在1999年,挪威视频会议厂商腾博的一个副总裁访华,给我们介绍了视频会议项目。当时视频会议在中国刚刚起步,不但价格昂贵,会用的人也很少,但我们感到随着网络的普及,视频会议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于是开辟了第二项新业务,向政府、企业机构提供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在今天,办公信息系统管理外包服务都是个新模式,1999年的时候推广难度可想而知。公司在创业板的上市,我们把它称之为第三次创业:勤工俭学是第一次创业;成立立思辰、实现业务模式转型是第二次创业;现在公司虽然上市了,但毕竟规模有限,因此我们把它定位为第三次创业的开始。
虽然面临压力,但我并不是工作狂型的管理者,属于劳逸结合,能把工作、家庭、身体平衡的比较好的那种。我和池总是同一个血型,性格也比较互补;即使有不同的观点,相互之间比较谦让。有人说你们两个不要说合作20年,合作50年也没有问题。(采访整理/冯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