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熔在熔盛的最大的赌注,也许是对陈强的绝对信任,以及陈惠娟所带来的政府支持的保证。

熔盛三剑客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  作者:汤维维  |  阅读:

8年前,江苏如皋长青沙岛还是一片荒地,高高的芦苇荡一眼望不到边。农民们在水泽边挖些鱼塘,孩子们在塘边捕些鱼虾。弯弯扭扭的泥路淹没在随风飘荡的芦苇荡里。谁也不能想象,这里如今会成为中国的“造船之城”——熔盛重工造船厂。这家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2010年营业额120多亿元,并且一举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曾排名在江苏省倒数第三的如皋市托上了江苏省县级城市排名的“八仙桌”。

9月初,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熔盛重工公布了上半年中期业绩,集团净利润为1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639%,营业收入为87亿元,同比增长81.1%,毛利率同比大增至23.2%。财报公布后,股价迅速上涨近9个百分点。

其实,就算是今年40岁的熔盛重工董事长张志熔本人,也没有想象到中国熔盛,这个他一时被点燃的想法,会演化为如此轰轰烈烈的事业,却又历经惊险重重。

回溯到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称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当时,这份文件辗转来回经过了很多领导圈阅,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张志熔看到了。他兴奋不已,因为他正在考虑如何转型。1990年从上海松江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的张志熔,在上海房地产界闯出了一片天。在1994年,大量房地产开发商破产的时候,张志熔集中资金开发的商品房却在市面销售一空,成功奠定了后来上市公司恒盛地产的基础。经营房地产数年后,张志熔敏感地发觉到房地产业的地域局限性和行业风险,正琢磨着未来是否有转型的可能。

张志熔的第一个电话打给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我有一个非常宏伟的想法。”他力劝陈惠娟到上海来商议大事,并要介绍一个人给陈惠娟认识。这个人就是时任国企外高桥造船厂党委书记的陈强。张志熔早年在上海青年联合会中认识陈强——国企江南造船厂的厂长。

那一次,张志熔在上海办公室里给陈惠娟看了一段五分钟的电视片,介绍外高桥船厂的发展。几个月后,2003年11月,张志熔拉着陈惠娟到外高桥参观。那次访问让张志熔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让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意识到了船厂的规模和价值,第二让陈惠娟意识到陈强是中国造船行业了不起的一个角色。这是“三剑客”的第一次会面。

“三剑客”是业界后来对促成熔盛重工的三位创始人的称号。这体现了在中国做生意的三个关键因素所在: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行业领军人物破釜沉舟的投入,以及敢于冒险的民营企业家高超的资本整合能力。

张志熔早已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私营企业。他更多认为自己经营的是一个“社会企业”。这是在中国市场上做生意的精妙之处,创业者要善于经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张志熔一开始就将自己企业与当地政府的支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达成这种联系,就会为后来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带来巨大的资源空间。

最初,张志熔并不仅仅着眼于造船业,还期望能够从上游入手,建立钢厂。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 2004年江苏发生了“铁本事件”。这给了正在张罗钢厂以及船厂的张志熔以当头一棒。2004年2月,江苏熔盛投资公司就已经成立,然而直到2005年10月,熔盛造船基地才破土动工。“铁本事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甚至让张志熔本人都“打了退堂鼓”。而此时陈惠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陈惠娟嗓门粗粗的,在当地官员眼中,这是个“强悍的女人”。她说一不二,果断决绝。也正因为这些性格,不少同僚攻击她,但同时也有一批人愿意与她携手,正是看中了她的执行力和大格局观。

当时熔盛审批的难点卡在了三件事情上面。第一,熔盛在如皋的长青沙所需要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当地数年的用地指标。陈惠娟拉着张志熔、陈强直接到江苏省政府要土地指标。有一次,陈惠娟三个人在政府办公室等到晚上九点半,领导们还在开会。陈惠娟想办法直接冲到了现任省长的办公室门口,被工作人员一把拦住。听到声响的梁保华省长忙问怎么回事,陈惠娟这才抢到了向领导汇报的机会。最后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做出了批示。

第二个难点在于,长青沙的这片土地是国务院在50年代制定的水利留守土地,就算是省里给了土地批示,上报国务院也无法获得批准。陈惠娟利用人大会开会时机,向水利部等申请修编。第三个难点在于如皋作为县级城市申请国家一类出口口岸。如无口岸资格,熔盛将无法直接造船出海。正在苦无良策的时候,陈惠娟听说吴仪将会在厦门参加会议,陈惠娟二话没说,直接冲到了厦门会场,抓准机会找到吴仪,将申报资料送到了吴仪手上。陈惠娟最终打通所有屏障,获得国家批文。一年后,熔盛重工在长青沙破土动工。

如皋确实是最适合熔盛重工的立脚之地。这里地处长江出海口,与长三角的另一造船中心宁波不同,这里几乎不受台风影响。此外,如皋到上海的车程仅为2个小时,而当时的另一个候选方案天津开发区,距离天津市区的车程也有两个小时。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如皋所属的南通市,有着深厚的造船背景。日本川崎造船厂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造船技术人才,众多南通籍的员工在全国各大船厂工作。

于是,长青沙从一个偏僻的芦苇荡成了一个繁忙的小镇。熔盛借钱给当地政府修路、修大坝的同时,也带来高额的税收、大量的就业和消费机会。更重要的是,配套工业的引进,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至此一个造船城才开始成型。

房地产商出身的张志熔非常了解政府与金融机构互动的操作手法,此前有造船业内人士称,张志熔是在将造船业当房地产操作,同样的资金密集,同样严重依赖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

实际上,如皋市政府并不仅仅在审批土地上全力地推进着熔盛的进程。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熔盛上市停滞。同时,全球各大船东纷纷弃船,当时拥有中国最多订单的熔盛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原材料价格大涨带来成本激增。当时的熔盛负债率高达100.3%。更重要的是,由于和约期满当时的海外投资者决定在2009年撤出投资,而张志熔本身并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来补充这个窟窿。高盛、德劭以及新天域资本2007年以3亿美元取得熔盛控股约20%股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海外股东要求退出投资。

从建厂到金融危机,陈惠娟一直显示出了超乎常人的魄力和勇气,她力压各方议论,尽力促成船厂的发展“当时最最艰苦的时候,乃至于张志熔几乎完全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一直在力劝他不要放弃。”陈惠娟说,当时如果船厂关门,整个行业都在等着看张志熔和陈强的笑话,“我要千方百计地来帮助他,解决资本,解决整个审批问题。我们始终鼓励他在如皋这片土地上实现梦想。”甚至,陈惠娟当时对陈强说过这样的话,“就算张志熔不投资,我也会支持你去做。”

陈惠娟为了推进这一项目,也赌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国家发改委为了当地熔盛重工审批土地等一系列事件三次到当地明察暗访。更有人写信到国务院,“谁都知道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我克服所有的困难都一定要成功。等待的结果是永远富裕不起来,在有限资源中分得多少蛋糕,关键看你的拼抢意识。看你能不能打造一种积聚人才和优质资源的高地。实际上,如皋历史上失去的机会太多太多。”

后来熔盛的招股书中显示,2010年8月17日,江苏如皋市政府向熔盛集团返还了8.3亿元的出口退税额,其中5.2亿元于上市前已到账,占熔盛集团2010年1-8月间11.47亿元净利润的 45.34%。熔盛解释说是部分的退税和地方支持。

陈强一开始就极力劝阻张志熔建立钢厂的构想。陈强想要实现的是一个超级造船集团的梦想,这是他出走外高桥船厂的动力。当2007年熔盛造船基地厂房还未完全建成的时候,熔盛已持有49艘船舶制造合约,总值32.37亿美元。这归功于陈强在造船行业的绝佳声誉。熔盛重工的第一个船东能拿下素以苛刻著称的挪威Frontline,靠的就是陈强的“个人品牌”。
当时船东的第一句话是:“我只认识你,陈强。我可不认识熔盛。”在江南船厂的时候,陈强是一个生产管理者;在外高桥船厂,陈强是一位资源整合者,跑遍了全世界主要的船厂,对竞争对手做了大量的观摩学习,一举提高了外高桥造船厂的生产效率。陈强成功地将这些经验带到了熔盛重工。

陈强乐于冒险,并且以冒险为乐。同时又是一个绝妙的风险控制高手。进入熔盛重工后的陈强为张志熔搭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框架:以造船为基础,纵向拓展发动机,横向拓展海洋重工。张志熔和陈强发现,当船舶制造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没有纵向一体化的支持,比如发动机的支持,就很难对客户市场快速反应。而发动机本身也是造船行业的核心装备,他们瞄准了发动机制造有着比造船更高的盈利率,建立了熔安发动机厂。

启动对海工的扩张,从散货船市场向海洋工程和大型及超大型集装箱船进军,则是基于对市场的长期判断。“如果不进军的话,你面对的市场容量会很小。”但进入海工的巨额投资,仍然令张志熔掂量了许久。当时(2007年)散货船市场红火,一旦从高峰进入低谷后,熔盛靠什么来保证盈利?熔盛必须走高端路线,毛利才能得到保障。张志熔决定向海洋工程扩张。

2008年,熔盛第一笔海洋工程的订单来自中海油。同时争夺订单的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船厂。当时散货船有着最大的利润,同行对于海洋工程船订单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而陈强却是拼尽全力去抢中海油的订单。当时的熔盛并非技术最强的企业,但是熔盛放弃了部分散货船的生产,以保证海工船。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以散货船为主要产品的船厂遭遇了沉重的打击。而此时,熔盛已经成功布局高端海工船的研制和生产,比如重水铺管起重船,这是海工船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船。

熔盛的下一步是进入LNG和钻井平台的研发生产,陈强称:“我们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越是向深海进军,投资要求越大,技术要求越高。进入钻井平台的生产,是我们的理想。”

但是越是多元化,管理的复杂性就越高。张志熔与陈强已经将集团转变为综合化的集团公司,公司的组织结构矩阵化,同时子公司的管理专业化,以此来平衡多元产品带来的繁杂局面。

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让张志熔和陈强几乎崩溃。2008年12月底,有传言称全球当时共有14艘超大型矿砂船的订单已被取消,其中包括淡水河谷在熔盛订造的12艘矿砂运输船。而当时的熔盛还同时面临着负债率过高,海外投资人要求撤出投资的困境。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与淡水河谷达成协议,贷款12.29亿美元建造12艘矿砂运输船。

危机也被熔盛认定是最好的扩张时期。2009年,熔盛因为四号船坞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的25亿长期贷款。熔盛还完成了大型海洋工程的装备建造,并且进入了工程机械领域。“未来我们集团的收入中,美元和人民币收入有一定配比,发展会更好,我期望人民币能够占比30%-35%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国际采购,可以对冲一部分。这样我们公司的健康度就更高了。”陈强精细计算着对于海外市场风险的控制。 2009年,熔盛重工新接获总价值 7.614亿美元、共计12艘船舶的订单,其中就有8艘来自民生租赁,订单价值约18亿元。民生租赁让熔盛有了更好的融资途径。金融危机后,熔盛也逐步加强融资租赁业务所占比重。

“有谁在还没有了解(造船)这行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跳进来的?”陈强这么评述他的老板张志熔。对熔盛重工的投资让张志熔投下了大半身家,甚至让自己的夫人把私房钱也拿了出来。其实,张志熔最大的赌注,也许是对陈强的绝对信任票,以及陈惠娟所带来的政府支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