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价格被严重低估了,西方那套经济模式并不是最适合亚洲的。
别再提“消费拉动增长”
我们早已习惯于观察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商业模式,并温顺地沿用这些所谓的“正统”做法。的确,从很多角度来看,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于是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亚非国家欣然接受了西方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搭上了隆隆前行的高增长列车。
许多人求学于西方,商学院也一直教西方经济学。我们懂得经济的增长依赖许多因素: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消费。我们运用营销理论进行促销,让消费不断拉动增长,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广告费用都用于让人们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理论:让消费拉动增长是好事,亚洲国家总有一天会成为西方那样的强国。
但我的观点是:21世纪的亚洲经济会再次变得很糟,甚至是灾难性的。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不应该学习消费拉动增长的西方模式,而应当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是场灾难
如今全球人口数量已超过70亿,到2050年预计将突破90亿的顶峰,到时亚洲人口会达到50亿~60亿,这也是全世界都宣称亚洲市场将快速增长的原因。回看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发展确实成绩斐然,但为什么还是要告诉大家,亚洲不能、也不应该学习西方的发展模式?
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中国每千人拥有50辆小汽车,印度每千人拥有30辆小汽车,和美国每千人700多辆的数据相比不算什么,然而乘以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后,就在总量上排名靠前。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接下来会有更多汽车广告告诉消费者“你值得拥有1~2部,甚至3部车”。到2050年,全世界将会有30亿部车,这是很可怕的。另一方面,一些“童话故事家(fairy tellers)”们说别担心,还有环保汽车呢,能源是用之不竭的。我很高兴看到人们如此乐观,但我必须说,使用替代能源的可能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德国是老牌的欧洲强国,汽车产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代表了全球工业的顶尖水平。但你知道德国一共有多少辆环保汽车吗?5000辆。亚洲的情况更加特殊,人们大多住在城市里,城市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我们为了所谓的“美国梦”,还能给拥挤的城市添加多少辆汽车?这是很难想象的。
我来自印度,亲眼看到人们鼓吹自由经济的无所限制。人们却从没有想过,如果40亿亚洲人都像2亿美国人那样消费,会带来多么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坚持认为科技创新、自由市场和金融市场会解决全球即将面对的所有问题,也包括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声称亚洲国家可以借鉴西方的消费模式,通过拉动内需以及改善本国的生产方式来摆脱贫困,但我认为这些做法都并不是想要保护发展中亚洲国家的利益,恰恰相反,它与这些国家的真正需求相悖—亚洲国家需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消费带动的资源浩劫。2亿美国人每年消费9亿个汉堡包,现在40亿的亚洲人每年消费16亿个汉堡包,如果我们像美国人那样消费,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全世界的消费率已经将地球推到了毁灭的边缘,多份报告都在警告资源的匮乏:在未来的20年,创造每单位GDP的资源应当减少50%~80%,才能让100亿人口(预测中本世纪末的人口数)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
消费拉动增长的漏洞
我们都学过竞争优势理论(Competitive Advantage),知道如何通过压低成本来获得优势。然而如何给资源成本定价呢?经济学模型没有告诉我们答案。长期来看,资源无法负荷这样的消费增长,因此只要是有限制约束的要素都应该被定价,这正是消费拉动增长理论的缺陷所在。
在中国售价5美元的汉堡包,生产成本是1.5美元。但1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多少水?多少天然气?如果这些资源的真实价格都被算进去的话,一个汉堡包的真实成本不可能低于100美元。再来看一下手机的价格:在中国香港和内地,我只要和运营商签订一个几年期的合同,就可以免费拿到一个3G的黑莓手机。为了运营商的促销,这些高科技产品的价格都低至零了,但制造一个普通手机的成本不会少于1 000美元,而一个苹果手机的成本呢?不会少于10000美元。西方模式只教我们思考外化的成本(Externalized Cost),忽视了真实成本(True Cost)。
我并不是建议人们应当回到过去,也不想批判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只是要指出,资源的价格被严重低估了,西方那套经济模式并不是最适合亚洲的。我们并不适合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亚洲和非洲现在对资源的定价根本就是免费的,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掠夺,也将很快达到增长极限。
较低的外化成本创造了亚洲的经济奇迹,但我们应当给资源更合理的定价,这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权益所在。想一想,还有多少中国人可以在拥挤的工厂里制造廉价的iPad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