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勇敢者,因为产品“一杯水马桶”,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之邀参加了“第四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她相信,“如果你真的很想做一件事,老天爷一定会帮你搭座桥。”
陈春虹: 杯水济沧海
“嘿,你相信一杯水能把马桶冲干净吗?”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人突然和邻座的人搭讪。
“真的吗?不可能吧。”邻座将信将疑,眼神里透露出困惑、敷衍甚至是不屑,总之没有任何信任可言。
女人兴致不减,继续说,“绝对是真的,我就生产‘一杯水马桶’,冲一次只用一升水。”
邻座惊讶地看着她,似乎也不想辩解什么。
这个女人叫陈春虹,义源(上海)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几年之后,她向《环球企业家》记者回忆起无数次在公车上推销马桶的往事,这时候,她已经入选《财富(中文版)》2012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这份年轻的榜单上有不少中国商界当下炙手可热的明星:刘强东、陈天桥⋯⋯陈春虹和我一样不解,为什么自己能够和这些商业精英相提并论。给她的颁奖词里有这么一句话:任何时候市场都存在机会,但机会只留给那些勇敢者。
这位勇敢者,因为产品“一杯水马桶”,不仅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之邀参加了“第四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还出席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第21届“世界水周”活动。2011年她获得“卡地亚灵思涌动女性创业家奖”亚太区冠军,成为奖项开设五年里,第一位夺冠的中国人。
她的外貌如同她所从事的事业一样不容易被察觉,却朴实地让人信任。我仔细端详她,眼窝深陷,颧骨略高,皮肤微黄,出生于1970年代福建农村的这个女企业家看起来并不年轻。身上那件橘色的厚外套,和咖啡色的豹纹围巾,是昨晚才从附近商场买回来的,颜色鲜艳却很不时尚。
但两年间,她带领公司年销售额翻了三倍。
入世博
2012年12月22日下午三点,大雪过后,北京的室外气温低于零下十度,清华科技园阳光厅门外,三两个孩子在打雪仗。3个小时后,陈春虹将要在这里面对一百多个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和女性创业班”的学员,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记者和访客来了好几拨,她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故事,面露感激。
故事多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起头。陈春虹于2009年8月注册义源(上海)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那时候距离世博会开园只还有9个月。
而入驻上海世博园之前,没什么人知道“一杯水马桶”。“很多场馆已经建得差不多了,该要配的东西也已经选得差不多了。”陈春虹清醒地知道,在这仅有的9个月里,要把自己的“一杯水马桶”送进世博园绝不是件易事,可她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
与传统的马桶相比,“一杯水马桶”与管道直接连通,省去了储水水箱,这意味着不用等马桶水箱再次充满水,而是利用重力将污物冲下去,再利用一个闸门将污水和清水隔离,不会散发臭气,更不会发生有污物溢出卫生间的意外,整个过程只需消耗1升水,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较最新国标(6升/次)减少83%以上,造价却并不比普通马桶高。义源的宗旨和世博理念完全吻合—绿色、环保、低碳、科技—这是陈春虹扩大公司影响力的最好机遇。
她开始向遇见的每一个人打听,可否有途径入驻世博会。为了证明“一杯水马桶”名副其实,她不遗余力地为所有来访者演示:在未接通水管的马桶内扔入一块半沾着脏水的毛巾,撒上各种酱料,倒入一杯水后踩下脚踏开关,毛巾立即被冲走,不留痕迹。陈春虹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惊讶的表情,可是入驻世博会的梦想还是遥不可及。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义源所在的虹口区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园区老总回园参观。这个产业园是由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联合打造的,而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也就是说园区的负责人和上汽集团的高层有交集。所以,当她向园区的老总展示了产品,表达了心愿之后,上汽集团立刻派人考察,因为“一杯水马桶”的节能环保特性正好符合要求,马桶顺利入驻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入驻联合国馆的道路上。
“如果你真的很想做一件事,老天爷一定会帮你搭座桥。”这是陈春虹常挂在嘴边的话。2010奶牛世博会之后,“一杯水马桶”走进百余居民小区,还收获了来自哥伦比亚、印尼等国家的国际订单。
解心结
在陈春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教师资格证。这是一个父亲和女儿之间的一个心结。
“一杯水马桶”的发明者其实是陈春虹的父亲陈林长。农民出身的陈林长当过代课教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花了大半辈子捣鼓各种小发明,2005年,这项“多空位通配节水便器技术”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随后陈家注资建厂开始生产,可是销售并不乐观。
2006年,母亲突然离世,陈春虹倍受打击,她决心辞去福州一家中专技校教师的工作,尽全力帮助父亲实现将“一杯水马桶”推广至千家万户的理想。可当她出现在位于福建上杭县的工厂里时,父亲坚决反对。早年,陈林长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不得已离开老师的岗位,外出打工。而因为家庭变故,陈春虹曾在初中辍学,辗转参加自学考试,好不容易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在父亲看来,这就该是两辈人珍惜一生的机会,岂能放弃。
陈春虹的执拗赢过了父亲的坚持。从2007年开始,她只身前往上海寻求代理商。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乘地铁,陈春虹背着大箱的资料跑市场,一天下来,两个肩膀全是淤血。为了省钱,她租了一间毛坯房,既当办公室又当寝室,买一叠报纸铺在地上就可以当床睡。没有工人,就自己拉着马桶上门安装。
“所以研发、生产、销售、安装、或者维修,没有哪个环节是我不会干的。”陈春虹开玩笑,“下次你买我家的马桶,我亲自帮你安装哦。”
尝试过在路边做现场广告,也尝试过去建材市场开门店,陈春虹屡战屡败,困难重重。
“你觉得苦吗?”我对她讲述了一个创业者的故事:最艰难的时候,是他突然发现公司账户上只有五万块钱了。
陈春虹笑着听,眼角有些细纹,笃定地说,“那他真得很幸福。我最惨的时候,被曾经的学生骗去仅有的十万块,账户只剩下几百块钱,三天之后,有十几个员工还等着我发工资。”
超越自己
转机出现在2009年。陈春虹听朋友说,虹口区有个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于是前去探路。这年8月,义源正式成立,落户园区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春虹问园区有关负责人:“我们的马桶能否在园区里使用?”不久,“一杯水马桶”通过检测,园区出资购买了100余个。对陈春虹而言,这着实是她在上海滩的“第一桶金”。
这次尝鲜为陈春虹开辟了销售渠道,义源一方面选择和政府合作,服务学校、医院等所有需要节能改造的项目;另一方面和房地产商接洽。因为住建部要求房产商做绿色建筑,达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节材、节地、节能、节水、环保,节水正是“一杯水马桶”主打的口号。自然,随着义源的规模和“一杯水马桶”逐渐扩大,传统渠道也水到渠成地拓展开来,越来越多的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
针对“一杯水马桶”技术门槛不高,很容易被效仿的弊端,她正通过更多专利的研发和申请来巩固技术基础,结合其他节水产品,打造一套完整的节水方案。“其实,我一点都不担心复制的问题。做节水产品,这本来就是行业的大趋势。”陈春虹看起来很轻松。
很少逛街,最爱的食物就是泡饭加咸菜,陈春虹的物质需求极为简单,精神需求却很高。她说,她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采访接近尾声时,她跟我讲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故事。陈春虹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按照农村的风气,女孩子很少读书,家境也不允许那么多的孩子同时上学。有一天,母亲极为认真地叫来陈春虹和姐姐,一副金耳环,一块手表,让姐妹俩做选择。母亲的意思是:从今以后,戴耳环的人去放牛,选手表的孩子去上学。对于穷困的女孩子来说,金耳环是世间极好的礼物,姐姐满心欢喜地选了放牛,而陈春虹果断选择读书。
“可能因为我从小就害怕牛角吧。”这时候,陈春虹开了个玩笑,笑得很灿烂,然后说,“两个人,两条路,从此命运不相同。”